[实用新型]基板检测用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93455.8 | 申请日: | 2012-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866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陈亮;冯高强;杨小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工神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8/12 | 分类号: | G01V8/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胡上海 |
地址: | 215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感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基板生产流水线上是否有基板的基板检测用传感器。
背景技术
基板是制造PCB的基本材料,一般情况下,基板就是覆铜箔层压板,单、双面印制板在制造中是在基板材料——覆铜箔层压板上,有选择地进行孔加工、化学镀铜、电镀铜、蚀刻等加工,得到所需电路图形。但对于生产线上进行过孔加工的基板,如果需要通过传感器检测流水线有没有基板,现有技术的普通传感器具有一发光二极管固定在圆形的固定底座上,再将圆形的透镜固定在圆形的固定底座上。但这样结构的传感器投射出来的检测光在基板上是一个圆形的光斑,由于基板上有许多过孔和凹槽,所以有可能检测光线刚好穿过基板上的过孔和凹槽,从而导致无法准确检测到基板的有无,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准确检测基板生产流水线上是否有基板的基板检测用传感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板检测用传感器,包括外壳和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电路板、固定底座和透镜,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其中,所述固定底座上并列设置有贯通的投光槽和受光槽,所述投光槽和所述受光槽的截面为多边形,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感光元件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投光槽和所述受光槽的一侧开口处,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投光槽和所述受光槽的另一侧开口处。
作为优选,所述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
作为优选,所述投光槽的截面为矩形。
作为优选,所述透镜为矩形透镜。
作为优选,所述感光元件外侧套设有一屏蔽罩,所述屏蔽罩顶端设置有受光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基板检测用传感器通过投射多边形的光斑到生产线上需要检测的基板上,避免了基板上过孔和凹槽对检测光线的干扰,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板检测用传感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板检测用传感器的固定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板检测用传感器,包括外壳2和设置于所述外壳2内的电路板3、固定底座6和透镜7,所述外壳2上设置有出线孔21,线缆1穿过所述出线孔21连接至所述电路板3;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发光元件31和感光元件32,其中,所述固定底座6上并列设置有贯通的投光槽61和受光槽62,所述投光槽61和所述受光槽62的截面为多边形,所述发光元件31和所述感光元件32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投光槽61和所述受光槽62的一侧开口处,所述透镜7设置于所述投光槽61和所述受光槽62的另一侧开口处。在检测时,发光元件31发出的光线由多边形的投光槽61投射,穿过透镜7后投射到待检测的基板(未图示)上,由于多边形的投光槽的作用,检测光线在基板上形成的为非圆形的多边形光斑,因此基板上的过孔和凹槽并不会导致光线的完全穿过,所以始终有光线反射回传感器。反射回来的光线经透镜7进入受光槽62,然后进入位于受光槽62一侧出口的感光元件32,感光元件32由此根据光线的有无判断生产线上的基板的有无,通过显示盖5可以显示检测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所述发光元件32为发光二极管。
多边形的投光槽61是为了确保投射出去的检测光线在待测基板上形成非圆形的光斑,这样不会受到基板上的过孔和凹槽的影响。作为优选,所述投光槽61和/或所述受光槽62的截面为方形。
感光元件32是根据由被测物上的反射光线的有无判定基板是否存在,为了避免发光元件31发出的光线对其检测产生的干扰作用,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所述感光元件32外侧套设有一屏蔽罩4,所述屏蔽罩4顶端设置有受光孔(图中未示出)。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透镜7优选地也为矩形透镜,这样有利于将透镜7装配于所述固定底座6上的投光槽61或者受光槽62。
当然,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工神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松下电工神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934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光纤阵列夹具
- 下一篇:电池组充电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