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折叠式面罩雨帽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93133.3 | 申请日: | 2012-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424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郑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金巢旅游用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2B1/18 | 分类号: | A42B1/18;A42B1/20;A41D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217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叠式 面罩 雨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披帽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折叠式面罩雨帽。
[背景技术]
雨披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防雨用品,目前人们普遍用于摩托车或自行车的雨披,其在使用过程中给人们带来不便的往往是雨披的帽子。通常的雨披帽由于帽檐比较短,无法有效地遮挡雨水,尤其是在刮风的雨天,雨水会沿雨披帽的顶部及上前方直接打落在人的脸部和眼睛,导致骑车人的面部淋湿,甚至无法睁开眼睛观察周围行人,戴眼镜者更是因镜片浸水而造成视线模糊,直接给骑车人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以及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根据目前交通部门统计,雨天所发生的交通事故大多都是因为骑车人的视线不好所引起,因此如何能够解决此类问题,将是雨披制造行业势在必行的任务,也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折叠式面罩雨帽,由于在帽檐中间部位的左右两端处分别设有搭扣件,该搭扣件由搭扣体与搭扣孔组成,通过将搭扣体扣合于搭扣孔内,即可使得帽檐向下折叠形成面罩,从而能够防止雨水打落在骑车人的面部,保证了骑车人在风雨天骑行时视线更好,安全可靠性更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折叠式面罩雨帽,包括帽体1和帽檐2,所述帽檐2与帽体1的束带部位3相连,所述帽檐2的两边向两侧延伸加长,所述帽檐2的中间向前延伸加长,所述帽檐2中间部位的左右两端处分别设有搭扣件,所述搭扣件包括搭扣体以及与搭扣体相对应的搭扣孔,所述帽檐2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所述搭扣件为纽扣,所述搭扣体为纽扣体4,所述搭扣孔为与纽扣体4相对应的纽扣孔5。
所述帽檐2边缘处设有包边条6,所述纽扣体4、纽扣孔5沿帽檐2边缘的包边条6错开分布。
所述帽檐2缝制在帽体1的束带部位3处。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结构新颖、简单,由于在帽檐中间部位的左右两端处分别设有搭扣件,该搭扣件由搭扣体以及与搭扣体相对应的搭扣孔组成,当风量或雨量较大时,通过将搭扣体扣合于搭扣孔内,即可使得帽檐向下折叠形成面罩,而帽檐采用透明材料制成,从而不仅能够防止雨水打落在骑车人的面部,而且保证了骑车人在风雨天骑行时视线很好,安全可靠性更高;若在风量很小的雨天,则不必将搭扣体扣合于搭扣孔内,以获得更舒适的挡雨效果,其使用起来非常灵活、方便;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式面罩雨帽制造简单,成本低,设计巧妙,值得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1、帽体2、帽檐3、束带部位4、纽扣体5、纽扣孔6、包边条7、面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以下进一步说明:
如附件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帽体1和帽檐2,帽檐2缝制在帽体1的束带部位3处,帽檐2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帽檐2的两边向两侧延伸加长,帽檐2的中间向前延伸加长,帽檐2中间部位的左右两端处分别设有搭扣件,搭扣件包括搭扣体以及与搭扣体相对应的搭扣孔,帽檐2边缘处设有包边条6,纽扣体4、纽扣孔5沿帽檐2边缘的包边条6错开分布。
本实用新型中,搭扣件可以为纽扣,从而搭扣体则为纽扣体4,搭扣孔则为与纽扣体4相对应的纽扣孔5,显然,该搭扣件也可为纽扣以外的其他可以互相扣合的连接件,如为魔术贴等。
本实用新型中,当风量或雨量较大时,通过将纽扣体扣合于纽扣孔内,即可使得帽檐向下折叠形成面罩7,而由于帽檐采用透明材料制成,从而不仅能够防止雨水打落在骑车人的面部,而且保证了骑车人在风雨天骑行时的视线很好,安全可靠性更高;若在风量很小的雨天,则不必将纽扣体扣合于纽扣孔内,以获得更舒适的挡雨效果,其使用起来非常灵活、方便,舒适性也更高。
本实用新型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金巢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未经杭州金巢旅游用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931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