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飞碟形节能燃烧头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84421.2 | 申请日: | 2012-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696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邓延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延鸿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46 |
代理公司: | 广州圣理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2 | 代理人: | 顿海舟;陈业胜 |
地址: | 519015 广东省珠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飞碟 节能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具领域,特别涉及应用于商用灶具中的改良型节能燃烧头。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燃气灶,一般都是采用鼓风机将空气输送至燃烧头处,与燃烧头的燃气喷孔输出燃气混合后燃烧形成高温火焰。由于燃气与空气混合的不均匀而导致不完全燃烧,火焰温度低,燃烧效率不高,CO排放量过高。传统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大功率的鼓风机提供过量的空气与燃气混合,从而产生更多的废烟气排放,过量的空气也消耗很大部分燃气的热量,导致整体热效率不高,同时鼓风机和燃烧产生的噪音及电能消耗都比较大。
现有燃烧头在不改变燃烧头大小情况下,对大型锅具的加热也不尽如人意,加热面积往往受到燃烧头的大小及喷射角度限制,使得大型锅具在加热时会出现加热不均匀的状况,或者采用大尺寸燃烧头而导致燃气的消耗量大大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飞碟状节能燃烧头,该燃烧头结构可有效提高空气与燃气预混的混合度并最大限度地维持预混燃气的喷射压力,使预混燃气燃烧更充分,火焰温度更高,而且在不增加燃烧头尺寸和燃气消耗量的同时,因火焰的散射使火焰直接加热面积增大,加大了锅底的受热面积,能对大型锅具均匀加热。该燃烧头亦可替换使用较小功率的鼓风机,从而减小鼓风机和燃烧噪音及电能消耗。从而提升整体灶具的燃烧效率和热交换效率,达到节能并有效减少因不充分燃烧产生CO排放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飞碟形节能燃烧头,包括燃烧盘和长明火盖;所述燃烧盘顶面中部设有一凹槽,该凹槽用于容纳长明火盖;燃烧盘顶部具有向下弯曲的弧形曲面;燃烧盘的盘形底面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多个径向开口的条形槽,盘形顶面上沿圆周方向设有通孔,每个条形槽至少和两个通孔对应导通;所述通孔的开口位于弧形曲面上,且与同一个条形槽对应的通孔之间在轴线上具有夹角;所述长明火盖上具有相对独立的长明火水平喷孔和主火垂直喷孔,凹槽内设置有贯穿燃烧盘的长明火燃气管通孔和主火燃气通孔;长明火水平喷孔与长明火燃气管通孔相导通;长明火盖底面与凹槽底面间具有间隙,主火垂直喷孔与主火燃气通孔通过该间隙相导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由于燃烧盘的顶部具有向下弯曲的弧形曲面,且曲面上开有的通孔间具有一定的倾斜夹,这使射出的燃气具有一定喷射角度,在不增加燃烧头尺寸和燃气消耗量的同时,因火焰的散射使火焰直接加热面积增大,加大了锅底的受热面积,能对大型锅具均匀加热,提高了燃气利用率。而且,预混燃气通过燃烧器下部的条形槽导流进入燃烧器后,再挤压改变流态从燃烧器上部的圆形通孔喷射冲击锅底,可有效增强燃气与空气混合的充分性,并最大限度地维持预混燃气的喷射压力,大大提升了灶具的燃烧效率及热交换效率。由于燃气与空气进行了最佳比例的预混,并通过本燃烧盘结构提高了混合的充分性,因此无需过量的空气即可达到最佳的燃烧状态,从而能替换使用较小功率的鼓风机,减小了鼓风机的噪音和电能消耗。
优选的,所述燃烧盘的底面中部设有一向外凸的圆弧面,所述条形槽设于圆弧面的外围。
外凸的圆弧面使得部分预混的燃气进一步散射,燃气沿弧面方向散射后,会与外围的其他预混燃气形成交叉流向,从而又进一步增强燃气与空气混合的充分性。
优选的,每个条形槽对应的通孔轴线间具有10-50度的夹角;优选的,每个条形槽对应3组通孔,最内侧的通孔垂直设置,中间通孔与最内侧的通孔轴线夹角为30度,最外侧的通孔与最内侧通孔的轴线夹角为50度;并且,最内侧的通孔数量为条形槽数量的一半。
以上优选方案保证了在不增加燃烧头尺寸和燃气消耗的情况下,喷射的燃气具有更大的散射角度,以有效增加加热面积,对大型锅具的均匀加热具有显著效果。
优选的,所述长明火盖整体为圆盘形,长明火盖的顶部设有一圆柱结构,长明火盖的底部设有由环形凸起边缘围绕的空腔,环形凸起边缘使长明火盖底部与凹槽底部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圆柱结构的侧面开有若干长明火水平喷孔,所述空腔与圆柱结构侧面开有的长明火水平喷孔相导通。并且,所述主火垂直喷孔在长明火盖顶部沿圆周方向均匀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延鸿,未经邓延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844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电动门锁的带齿轮啮合的内锁止连杆装置
- 下一篇:内置型门、箱或柜用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