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及其内开手柄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83401.3 | 申请日: | 2012-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103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启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5/00 | 分类号: | E05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赵爱军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其内 手柄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及其内开手柄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汽车的车门内开手柄转轴大都布置在手柄后端,转轴会占用部分手柄,因此整个手柄尺寸显得较大。并且,手柄受其强度影响,往往需要在转轴通过部位做得比较粗壮以增加其强度,从而导致手柄占用空间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及其内开手柄结构,能够减小手柄的占用空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的内开手柄结构,包括有一手柄部和一转轴,所述手柄部的后端通过所述转轴连接在车门内饰板上,其中,所述手柄部以所述转轴为圆心旋转所形成的平面,垂直于转轴轴向。
上述内开手柄结构中,所述手柄部的后端呈一鹅颈形。
上述内开手柄结构中,所述手柄部具有一长条形的前端;在所述手柄部未发生旋转时,所述前端初始位置与水平面平行。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有车门,还包括有一内开手柄结构,所述内开手柄结构包括有一手柄部和一转轴,所述手柄部的后端通过所述转轴连接在车门内饰板上,其中,所述手柄部以所述转轴为圆心旋转所形成的平面,垂直于转轴轴向。
上述的汽车中,所述手柄部的后端呈一鹅颈形。
上述的汽车中,所述手柄部具有一长条形的前端;在所述手柄部未发生旋转时,所述前端初始位置与水平面平行。
上述的汽车中,所述转轴藏设于车门的内饰板内。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方案中,手柄转轴后置,藏于门内饰板后面,手柄前端的手操作部位优于普通内开手柄,方便车门的锁闭和开启,同时手柄前端部位可以做得纤细修长,其占用空间小且造型发挥空间大,可以采用各种节约空间的造型,提升整车产品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内开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针对现有技术中汽车车门内开手柄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内开手柄结构,该手柄结构占用空间小且造型发挥空间大,可以采用各种节约空间的造型,提升整车产品品质。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开手柄结构,包括有一手柄部20和一转轴10,所述手柄部20的后端通过所述转轴10连接在车门内饰板30上,其中,所述手柄部20以所述转轴10为圆心旋转所形成的平面,垂直于转轴10的轴向。
从图1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内开手柄结构中,所述手柄部20的后端呈一鹅颈形的形状。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手柄部20可以设置一长条形的前端21。在所述手柄部20未发生旋转时,所述前端21的初始位置与水平面平行。图1中还进一步以虚线形式示出了手柄部20绕转轴10旋转后的位置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内开手柄结构中的转轴10可以隐藏在车门内饰板10的后部,具有鹅颈结构的手柄部20的运动轨迹是以转轴10为圆心的圆弧,从而保证手柄结构在开启过程中与周边零件间隙均匀。本实施例中,手柄部20的前端21可以采用较为纤细的造型结构,为提升手柄强度,手柄部20优选地采用尼龙材料。
基于以上实施例所提供的内开手柄结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了该内开手柄结构的汽车。该汽车包括有车门,还包括有一内开手柄结构,所述内开手柄结构包括有一手柄部和一转轴,所述手柄部的后端通过所述转轴连接在车门内饰板上,其中,所述手柄部以所述转轴为圆心旋转所形成的平面,垂直于转轴轴向。
具体的,所述手柄部的后端可以呈一鹅颈形,前端呈一长条形。在所述手柄部未发生旋转时,所述前端初始位置与水平面平行。所述转轴藏设于车门内饰板内。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及其内开手柄结构,可以减小手柄结构占用空间,提升整车产品品质。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834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