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切削机床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75888.0 | 申请日: | 2012-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631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秦双扣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州市胶木厂 |
主分类号: | B23D41/00 | 分类号: | B23D41/00;B23Q5/40;B23Q5/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3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切削 机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切削机床。
背景技术
切削机床是一种利用切刀往复运动来完成对工件内、外表面加工成形的机床,常常用于加工孔眼或键槽等,利用切削机床加工通常能够获得较高的尺寸精度和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在加工时,一般工件固定不动,切刀在传动装置的带动下做直线往复运动完成加工,这种加工方式对于尺寸较小的工件非常适用,不仅产品精度高,而且生产效率高,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但在加工大尺寸工件的键槽时,由于键槽深度较大,工件厚度也比较大,为了不损坏切刀,往往需要切刀往复运动多次才能加工完成,而且每拉削完一次就需要对切刀的位置人工进行调整,以便于进行下一次拉削,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切削机床的工作效率,影响生产进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切刀的自动进给功能,有效地提高加工效率的切削机床。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切削机床,所述切削机床设有溜板和用于对工件进行拉削的切刀,所述溜板上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背对所述溜板的一面设有一斜面导轨,所述斜面导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溜板的运动方向之间设有一夹角;所述斜面导轨相适应的设有一移动滑块,所述移动滑块连接控制所述移动滑块的进给装置;所述切刀固定于所述移动滑块的端部;
其中,所述进给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移动滑块上的进给顶板,还包括与所述溜板运动方向平行设置的丝杠,所述丝杠上套设有丝杠螺母;
所述进给顶板上开有供所述丝杠螺母移动的螺母滑槽以及供所述丝杠移动的丝杠滑槽,所述丝杠由伺服电动机驱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加工大尺寸工件的键槽时,调整好切刀的位置,通过溜板的往复运动完成对工件的一次拉削,等溜板再次回到初始位置时,通过进给装置控制移动滑块沿斜面导轨运动一段距离,使切刀在拉削方向上自动实现进给,然后再次在溜板的带动下完成下一次拉削,如此反复便可连续地对大尺寸工件的键槽完成加工,在此过程中,无需人工对切刀的位置进行调整,完全由进给装置来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加工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切削机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切削机床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图中仅给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切削机床设有溜板1和用于对工件进行拉削的切刀2,所述溜板1上设有固定座3,所述固定座3上背对所述溜板1的一面设有一斜面导轨4,所述斜面导轨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溜板1的运动方向之间设有一夹角;所述斜面导轨4相适应的设有一移动滑块5,所述移动滑块5连接控制所述移动滑块5的进给装置6;所述切刀2固定于所述移动滑块5的端部;
其中,所述进给装置6包括固定于所述移动滑块上的进给顶板61,还包括与所述溜板1运动方向平行设置的丝杠62,所述丝杠62上套设有丝杠螺母63;
所述进给顶板上开有供所述丝杠螺母移动的螺母滑槽以及供所述丝杠移动的丝杠滑槽,所述丝杠由伺服电动机驱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加工大尺寸工件的键槽时,调整好切刀的位置,通过溜板的往复运动完成对工件的一次拉削,等溜板再次回到初始位置时,通过进给装置控制移动滑块沿斜面导轨运动一段距离,使切刀在拉削方向上自动实现进给,然后再次在溜板的带动下完成下一次拉削,如此反复便可连续地对大尺寸工件的键槽完成加工,在此过程中,无需人工对切刀的位置进行调整,完全由进给装置来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加工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州市胶木厂,未经泰州市胶木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758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