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氨氮废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73693.2 | 申请日: | 2012-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858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何学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学文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7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水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氨氮废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氨氮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氨氮废水主要来自钢铁、石化、焦化、玻璃制造等行业生产排放的废水,以及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动物的排泄物、垃圾渗透液及农业生产的废水等。目前,处理氨氮废水的技术主要有氨吹脱法、离子交换法、折点氯化法、磷酸氨镁沉淀法和生物法等,而上述这些方法均存在以下不足:
空气吹脱法是首先将废水调至碱性,使其中的NH4+离子转变为氨分子,然后经吹脱去氨;由于吹脱气体中的氨的浓度较低,不易回收利用,直接排放又会造成二次污染;树脂交换法、折点氯化法和膜过滤法,由于易受废水中其他污染物的干扰,处理效果差,而处理成本又高;化学沉淀法利用氨与磷酸盐、氧化镁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磷酸铵镁去除废水中的氨氮,磷酸铵镁可以作为农作物的化肥,但该方法得到的磷酸铵镁经常含有对农作物有害的物质,无法利用。
生物法是目前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的主要方法。对氨氮浓度在300mg/L以下的低浓度废水,一般直接采用生物法进行处理;对浓度为300-1000mg/L的中浓度的废水,因其氨氮浓度已经对微生物产生毒性和阻碍的作用,一般首先将氨氮的浓度降低至300mg/L以下,然后采用生物法;对浓度为1000mg/L以上的氨氮废水,一般采用蒸汽气提法回收废水中的氨;所以在处理氨氮废水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便。
同时,离子交换法的缺点是:树脂用量大,再生难,费用高及有二次污染等。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上述这些方法均不适用于氨氮废水的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本低、能耗小及效果稳定的氨氮废水处理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氨氮废水处理系统,包括pH值调整池、氯化物混合池、气氯反应装置、空气导管、空压机和多个爆气装置;所述pH值调整池通过氯化物混合池与气氯反应装置相通,所述空压机通过空气导管与爆气装置相通,所述爆气装置均固定安装在气氯反应装置内的底部;所述气氯反应装置的顶端上设有一排气孔。
其中,所述爆气装置为爆气头或爆气棒。
其中,所述气氯反应装置为气氯反应塔或气氯反应池。
其中,所述气氯反应装置的上部设有一进水口,底部设有一排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氨氮废水处理系统,先在pH值调整池中加入碱性化合物提高pH值,再在氯化物混合池加入含氯的氧化剂或者适量的氯气,然后,空压机通过空气导管将空气通入到爆气装置中;爆气装置再将空气排入气氯反应装置内的混合废水中,将生成的氮气从废水中带走并从排气孔中排出。本实用新型具有成本低、能耗小及效果稳定等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氨氮废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pH值调整池 2、氯化物混合池
3、气氯反应装置 4、含氨氮废水的废水池
5、空气导管 6、空压机
7、爆气装置 31、排气孔
32、排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氨氮废水处理系统,包括pH值调整池1、氯化物混合池2、气氯反应装置3、空气导管5、空压机6和多个爆气装置7;pH值调整池1通过氯化物混合池2与气氯反应装置3相通,空压机6通过空气导管5与爆气装置7相通,爆气装置7固定安装在气氯反应装置3内的底部;气氯反应装置3的顶端上设有一排气孔31。
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氨氮废水处理系统,先在pH值调整池中加入碱性化合物提高pH值,再在氯化物混合池加入含氯的氧化剂或者适量的氯气,然后,空压机通过空气导管将空气通入到爆气装置中;爆气装置再将空气排入气氯反应装置内的混合废水中,将生成的氮气从废水中带走并从排气孔中排出。本实用新型具有成本低、能耗小及效果稳定等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学文,未经何学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736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