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气增压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70889.6 | 申请日: | 2012-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008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徐瑞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简旭鸿 |
主分类号: | F15B3/00 | 分类号: | F15B3/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吉利专利事务所 22206 | 代理人: | 张绍严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增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提供一种空气增压的装置,尤指一种有效增强压缩空气压力的空气增压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为了增强压缩空气的量度,大多采用直接加大管径的方式来加大进气量,但此种方式的功效有限,且因加大管径而使体积变大,造成占用空间的缺失,简易来说,即是不符合产业竞争力,且无法有效增强压缩空气压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增压的装置,解决现今存在的仅直接加大管体的管径,因此无法有效增强压缩空气压力的问题,通过呈渐缩形态的管体及聚集管,有效的增强压缩空气的压力;部分翼片与该聚集管之间形成间隙,让使用者得以裁剪管体予以进行管体管径大小的变化;通过限位部得以使管体在受强力的风压吸引时有效的与铁管或软管固定而不会被风压的吸引而位移。
本实用新型主要结构包括一呈渐缩形态的管体,其管体内壁处设有数个翼片,而其中数个翼片中的至少一个翼片于背离与该管体结合的侧处设有一聚集管,管体设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之间形成有至少一呈阶梯状的限位部,另外管体还于一端处设有一第一端面,另一端设有一面积小于第一端面的第二端面,藉此,当压缩空气由第一端面进入管体及聚集管后,因管体及聚集管呈渐缩形态,因此压缩空气受渐缩的影响而增加了空气压力,使压缩空气由第二端面出去的压力大于原本由第一端面进入的压力,而达到压缩空气压力增强的效果;再者,当使用者欲改变管体的管径大小时,得以对第一及第二表面进行裁剪而形成一断面,再将其合并以改变大小,且因其中部分的翼片未与聚集管连结,使之间产生间隙进而具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挤压而改变第一及第二端面的大小;另外,当使用者欲将管体结合于软管或铁管时,得以藉由第二表面与软管或铁管进行结合,并同时经由限位部抵持软管或铁管的边缘,以有效防止管体位移。
本实用新型具体包括:
一呈渐缩形态的管体;
数个翼片,设于该管体内壁处;
一呈渐缩形态的聚集管,设于该翼片背离与该管体结合的侧处,且该聚集管与至少一个翼片连结。
其中该管体设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之间形成有至少一呈阶梯状的限位部;
其中该管体一端设有一第一端面,而另一端设有一面积小于该第一端面的第二端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一、通过呈渐缩形态的管体及聚集管,有效的增强压缩空气的压力。
二、部分翼片与该聚集管之间形成间隙,让使用者得以裁剪管体予以进行管体管径大小的变化。
三、通过限位部得以使管体在受强力的风压吸引时有效的与铁管或软管固定而不会被风压的吸引而位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断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合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俯视图及剖视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主要结构包括:
一呈渐缩形态的管体1,管体1设有第一表面11及第二表面12,该第一表面11与该第二表面12之间形成有至少一呈阶梯状的限位部13,且管体1一端设有一第一端面14,而另一端设有一面积小于该第一端面14的第二端面15;
数个翼片2,设于该管体1内壁处;
一呈渐缩形态的聚集管3,设于该翼片2背离与该管体1结合的侧处,且该聚集管3与前述至少一个翼片2连结。
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俯视图、剖视图、动作示意图、断面示意图及合并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压缩空气4由第一端面14进入管体1及聚集管3后,因管体1及聚集管3呈渐缩形态,因此压缩空气4受翼片2的导引而延着渐缩的壁面往第二端面15前进,使压缩空气4产生压缩的效应,让压缩空气4由第二端面15出去的压力大于原本由第一端面14进入的压力,而达到压缩空气4增强的效果;再者,当使用者欲改变管体1位于第一端面14及第二端面15的管径大小时,得以对第一表面11及第二表面15进行裁剪而形成一断面151,再将其合并以改变大小,且因其中部分的翼片2未与聚集管3连结,使之间产生间隙5进而具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挤压而改变第一端面14及第二端面15的大小;另外,当使用者欲将管体1结合于对接管6(软管或铁管)时,得以藉由第二表面12与对接管6相互卡掣结合,并同时经由限位部13抵持对接管6的边缘,以有效防止当管体1于第二端面15的压力增强时所产生的压差所造成的强大吸力使管体1位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简旭鸿,未经简旭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708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