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海管钢质立管内窥镜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70728.7 | 申请日: | 2012-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289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伟;许庆华;邓晓辉;李伟;邱大庆;王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易钊 |
地址: | 10002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管钢质立管 内窥镜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海管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海管钢质立管内窥镜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海上石油开采及输出也在我国的石油供给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海上油井一般采用海底管道进行石油的输送。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的要求,企业必须对所管辖的海管安全运营承担责任。要保证海管的安全运营,就必须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监测海管本体状况。作为海管一部分的海管钢质立管,一般由专门设计的卡具固定于平台侧边,如果要进行内检测,往往需要与整条海管一起进行内检测,但由于一些海管所处海域的水深较深,有些海管所处海域的水深大于100米,进行海管智能内检测的手段有限,技术难度大,容易导致内检测器卡堵,导致油田停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进行海管智能内检测的手段有限、技术难度大、容易导致内检测器卡堵、导致油田停产的缺陷,提供一种海管钢质立管内窥镜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海管钢质立管内窥镜检测装置,包括:由立管的仪表管座处进入立管、于立管内探测并输出摄像信号的内观测探头,接收并处理所述摄像信号根据处理结果输出图像信号的处理器,以及根据所述图像信号显示立管内图像的显示装置,所述内观测探头和显示装置均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海管钢质立管内窥镜检测装置中,所述内观测探头包括于立管内探测并输出摄像信号的拍摄单元以及向所述拍摄单元供给照明光 的光源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海管钢质立管内窥镜检测装置中,连接所述内观测探头和处理器的管线为第一连接管线,连接所述处理器和显示装置的管线为第二连接管线,所述第一连接管线具有挠性。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海管钢质立管内窥镜检测装置中,该海管钢质立管内窥镜检测装置还包括机箱,所述机箱内设置所述处理器,所述机箱上开设有与所述处理器连接的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所述输入端子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线连接,所述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线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海管钢质立管内窥镜检测装置中,该海管钢质立管内窥镜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所述显示装置的手持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海管钢质立管内窥镜检测装置中,所述手持装置上设置有控制所述内观测探头转动的调节旋钮。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海管钢质立管内窥镜检测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项技术根据海管立管的特点,在停产期间打开压力表座进行检测,检测过程简单快捷,检测过程中不需要脚手架等在平台上难以施展的辅助工作。
2、相比传统的超声波腐蚀检查技术,该项技术作业效率高,可以在1-2个小时内完成传统超声波技术需要3-5天才能完成的检查内容。
3、相比传统的射线检查技术,该技术安全可靠,所使用的设备不对平台人员产生任何危害,作业过程中不需要针对该技术特别采取的安全措施。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海管钢质立管内窥镜检测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海管钢质立管内窥镜检测装置第一实施例中,包括:由立管的仪表管座处进入立管、于立管内探测并输出摄像信号的内 观测探头1,接收并处理摄像信号根据处理结果输出图像信号的处理器,以及根据图像信号显示立管内图像的显示装置2,内观测探头1和显示装置2均与处理器连接。
图1中,A表示压力表,B表示压力表管,C表示立管。使用时,先拆开压力表A,然后使内观测探头1穿过压力表管B,进入立管C,探测立管C内部的整体或局部腐蚀现象。立管C的材质为钢制。
内观测探头1包括于立管内探测并输出摄像信号的拍摄单元以及向拍摄单元供给照明光的光源单元。内观测探头1可采用冷光源探头,避免立管受热导致的爆炸危险。
连接内观测探头1和处理器的管线为第一连接管线,连接处理器和显示装置2的管线为第二连接管线,第一连接管线具有挠性。第一连接管线具有挠性的特征,使得本实用新型使用的范围更广。第一连接管线和第二连接管线内置有用于数据传输的光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707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