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增压器进气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67244.7 | 申请日: | 2012-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680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江勇强;吴昊;周作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D9/00 | 分类号: | F01D9/00;F02B37/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博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峥 |
地址: | 366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压 气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配件,尤其是指一种增压器进气管。
背景技术
增压器进气管就是通过发动机周围外侧使车架一侧的空滤器与发动机的涡轮增压器更紧密连接的装置。由于其是安装在发动机外侧周围的管式结构,通常为优质橡胶、不锈钢材质制造,也有采用帘布加钢丝螺旋线内衬。增压器进气管的作用则主要是引导从空滤器过滤的空气进入发动机的涡轮增压器中,因此其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空气流经的顺畅程度,进一步决定了能耗的大小。此外,通常增压器进气管与空滤器与涡轮增压器衔接的两端需要用卡箍锁紧,以防止外部空气直接进入发动机,影响发动机的正常使用和整体寿命。如何确保锁固的强度也是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了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低耗长寿命的增压器进气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增压器进气管,它包括空间上首尾衔接的空滤器连接管、涡轮增压器连接管及过渡管;所述空滤器连接管、涡轮增压器连接管及过渡管均为直管,且两两间的空间夹角不大于90度;
上述结构中,所述空滤器连接管、涡轮增压器连接管及过渡管的衔接部内壁呈曲面过渡;
上述结构中,所述空滤器连接管、涡轮增压器连接管及过渡管的衔接部内壁成圆弧面;所述空滤器连接管、涡轮增压器连接管及过渡管直径相同;所述圆弧对应的圆心在空滤器连接管或涡轮增压器连接管或过渡管的中心轴上;
上述结构中,所述空滤器连接管端头外壁设有一圈凸沿;
上述结构中,所述涡轮增压器连接管端头外壁设有一圈凸沿;
上述结构中,所述空滤器连接管管壁上还设置有打气泵引气口;
上述结构中,所述打气泵引气口端头外壁设有一圈凸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三段式的增压器进气管,其结构紧凑简单,且三段管之间空间夹角不大于90度,从结构上尽量减少折弯角度,在正确引导经过空气滤清器过滤的空气进入发动机可有效使得流经其内的流体所受阻力有效降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空滤器连接管;2-过渡管;3-涡轮增压器连接管;4-打气泵引气口;11、31、41-凸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施方式一种增压器进气管,它包括在空间上首尾衔接的空滤器连接管1、过渡管2及涡轮增压器连接管3。其中空滤器连接管1、过渡管2及涡轮增压器连接管3均为直管形状,其两两间的空间夹角不大于90度。由此,三段式的增压器进气管结构上尽量紧凑简单,而夹角不大于90度则可从结构上尽量减少折弯角度,从而使得流经其内的流体所受阻力有效降低。
较佳的,除上述结构外,空滤器连接管1、过渡管2及涡轮增压器连接管的衔接部分的内壁呈曲面过渡,由此可让流体流经该部位时更顺畅,避免以往直角衔接流体流经容易产生局部气旋带来阻力的问题。最佳的,上述空滤器连接管1、过渡管2及涡轮增压器连接管直径相同或相近,从而其两两的衔接部分内壁成圆弧面,而圆弧对应的圆心在空滤器连接管或涡轮增压器连接管或过渡管的中心轴上。
根据需要,在空滤器连接管1管壁上还设置有打气泵引气口4。进一步的,在空滤器连接管1端头的外壁设有一圈凸沿11,在涡轮增压器连接管3端头外壁设有一圈凸沿31,在打气泵引气口4端头外壁设有一圈凸沿41,由此在本产品与发动机连接时,可方便卡箍将外部管准确限位的卡固与上述实现稳定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672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