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电仪器气密性检测仪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59770.9 | 申请日: | 2012-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146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马东玺;张岭;王伟明;孙江生;张连武;侯章亚;冯广斌;闫鹏程;马振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械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3/26 | 分类号: | G01M3/2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域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12 | 代理人: | 胡澎 |
地址: | 050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电 仪器 气密性 检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光电仪器气密性检测仪。
背景技术
为保证精密光电仪器的正常使用,光电仪器出厂前或修竣后均要充入高纯度、低露点的氮气,以防止光电仪器内部出现生霉、生雾现象。充入光电仪器内腔的纯净氮气通过光电仪器各部件连接空隙和外界大气进行缓慢的气体交换,相关标准对光电仪器漏点、泄漏速度等均有严格要求,当气体泄漏速度大于规定值时,则认为该光电仪器存在漏气现象,存在严重漏气现象的光电仪器由于引入大气中的腐蚀性气体和水汽,将会导致光电仪器内部出现严重的生霉、生雾现象,从而影响光电仪器的正常使用。
所以,事先要对光电仪器进行气密性检查。现行检查方法是将被测光电仪器放气端口与一个U型水银柱的一端相连,然后利用光电仪器充气接口向其中充入干燥纯净的氮气,U型水银柱另一端水银液面开始上升,上升到某一位置时,切断充气气源,观察水银液面在规定时间内是否出现下降——水银液面下降,则表示有漏气现象;反之,则表示该光电仪器的气密性良好。这种气密性检测方法,一方面需要依靠人眼观察,人为因素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也不适用对大数量光电仪器的同步气密性检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光电仪器气密性检测仪,以解决气密性检测依靠人工观察存在的检测结果误差较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光电仪器气密性检测仪,包括有:
露点仪,分别与氮气纯度分析仪、泄气阀和单片机控制电路相接,用于检测输入氮气的露点温度,并将露点温度不达标的气源通过泄气阀排出,将露点温度达标气源输出到氮气纯度分析仪;
氮气纯度分析仪,分别与所述露点仪、泄气阀、数字式压力表和单片机控制电路相接,用于检测输入氮气的纯度,并将纯度不达标的气源通过泄气阀排出,将纯度达标气源输出到数字式压力表;
数字式压力表,分别与所述氮气纯度分析仪、泄气阀、第一精密减压阀、第二精密减压阀和单片机控制电路相接,用于检测输入氮气的压力,并将压力不达标的气源通过泄气阀排出,将压力达标气源分别输出到第一精密减压阀和第二精密减压阀;
泄气阀,与所述露点仪、所述氮气纯度分析仪、所述数字式压力表和单片机控制电路相接,用于排除不达标气源;
第一精密减压阀,分别与所述数字式压力表和第一电磁阀相接,用于将输入气源的压力减压到第一设定值后输出;
第一电磁阀,分别与所述第一精密减压阀、第一数字式压力开关和单片机控制电路相接,用于在单片机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对第一充气通路进行开关控制;
第一数字式压力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和单片机控制电路相接,用于在单片机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对第一充气通路进行开关控制;
第二精密减压阀,分别与所述数字式压力表和第二电磁阀相接,用于将输入气源的压力减压到第二设定值后输出;
第二电磁阀,分别与所述第二精密减压阀、第二数字式压力开关和单片机控制电路相接,用于在单片机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对第二充气通路进行开关控制;
第二数字式压力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二电磁阀和单片机控制电路相接,用于在单片机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对第二充气通路进行开关控制;
单片机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露点仪、所述氮气纯度分析仪、所述数字式压力表、所述泄压阀、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数字式压力开关、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数字式压力开关、显示器和蜂鸣器相接,用于对输入气源的气体质量、向被测仪器充气的充气时间和充气压力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气密性检测结果送显示器显示;
显示器,与所述单片机控制电路相接,用于显示气密性检测结果;以及
蜂鸣器,与所述单片机控制电路相接,用于在检测有漏气的情况下给予报警提示。
本实用新型光电仪器气密性检测仪还包括有:
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数字式压力开关后边的气路通道上,与所述单片机控制电路相接,用于实时监测充入被检光电仪器的充气压力值;以及
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数字式压力开关后边的气路通道上,与所述单片机控制电路相接,用于实时监测充入被检光电仪器的充气压力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械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械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597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导体接触网电缆实现方法
- 下一篇:新型酰胺衍生物及其作为药物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