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声强化超临界生物质水解液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56003.2 | 申请日: | 2012-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861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吴桢芬;苏有勇;王华;包桂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L1/00 | 分类号: | C10L1/00;C10L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声 强化 临界 生物 水解 液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质水解液化装置,特别是一种超声波辅助强化超临界生物质水解液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物质利用新技术、装置的发明,人类对生物质能的利用率越来越高。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有生物质气化、生物质液化和生物质固化三种。其中生物质水解液化成液体燃料已在各国迅速投产并应用,近来,各国学者又纷纷进行把超临界流体应用于生物质液化方面的研究,这是一项极具有现实意义和前景的生物质液化技术。但超临界流体液化生物质要求高温高压环境,对设备要求苛刻;同时反应过程还需要磁力或机械搅拌来提高液化率,操作过程中设备能耗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超临界生物质水解液化装置的不足,提供一种能缩短液化时间、降低液化压力和温度、设备简单、提高液化率、产品纯度高的超声波辅助强化超临界生物质水解液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声强化超临界生物质水解液化装置,包括超临界水解反应装置、冷却装置、固液分离装置和精馏装置。超临界水解反应装置通过管道顺次连通冷却装置、固液分离装置和精馏装置,各装置直接得管道上装有水泵和阀门。
所述超临界水解反应装置包括进料斗1、外层包裹一层锡液的包锡反应釜3和超声波换能器21组成;超声波换能器21装在包锡反应釜3,进料斗1通过阀门2和管道与包锡反应釜3连通;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塔19、管道20和水泵6;固液分离装置包括固液分离塔17管道18和水泵8;精馏装置包括精馏塔13、管道16、水泵11和冷凝装置14。
包锡反应釜3特点为外层由一层锡液包裹,反应釜的加热元件布置于最外层,用于加热锡液及使锡液恒温,反应釜内的原料由锡液加热及恒温,这样能缩短反应釜内流体达到超临界状态的时间,减少反应中的热解和积碳现象
所述包锡反应釜3底部连接高温气液出口管4,高温气液出口管4通过阀门5、水泵6和管道20与冷却塔19顶部连通,冷却塔19底部经阀门7和水泵8接管道18,管道18通入固液分离塔17,固液分离塔17右侧下部经阀门10和水泵11接管道16,管道16接入精馏塔13顶部,精馏塔13顶部通过阀门15连接有冷凝装置14。
所述固液分离塔17底部开有固体残留物出口,出口处装有阀门9,固体残留物经此排除。
所述精馏塔13底部开有废液出口,出口处装有阀门12,废液经此排除。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包锡反应釜3先将锡液加热到指定温度并恒温,后打开阀门2,生物质和液体介质由进料斗1进入反应釜3中,进料结束后打开超声波换能器21,此时原料中液体迅速达到超临界状态,将生物质液化,液化结束后打开阀门5,高温气液经管道4由泵6抽入管道20,进入冷却塔19中进行冷却,冷却后打开阀门7,冷却后的物质由泵8抽入管道18,进入固液分离塔17,分离后的固体残留物由阀门9控制排出,半成品液体燃料由阀门10控制,经泵11抽入管道16后,进入精馏塔13进行精馏,精馏后的废液由阀门12控制排出,得到的精馏燃料蒸汽由精馏塔13顶部阀门15控制送入冷凝装置14,冷却后的成品液体燃料去收集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反应釜内的原料由锡液加热及恒温,缩短反应釜内流体达到超临界状态的时间,减少反应中的热解和积碳现象;超声波换能器利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机械波动效应以及热效应,使生物质更易液化,降低了液化压力和温度;经过整个装置后能得到较纯净的成品燃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为:1:进料斗,2:阀门,3:包锡反应釜,4:管道,5:阀门,6:水泵,7:阀门,8:水泵,9:阀门,10:阀门,11:水泵,12:阀门,13:精馏塔,14:冷凝装置,15:阀门,16:管道,17:固液分离塔,18:管道,19:冷却塔,20:管道,21:超声波换能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不限于所述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560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