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相挥发性物质的气相萃取与富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54172.2 | 申请日: | 2012-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621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池毓务;周晨;张元金;陈国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11/00 | 分类号: | B01D11/00;B01D19/00;B01D53/78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挥发性 物质 萃取 富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相挥发性物质的气相萃取与富集系统,特别适用于分析化学、环境化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以及药物化学与分析等。
背景技术
随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种技术或设备需求,如何将液相中的挥发性物质转移到气相中,且让挥发性物质在气相中有足够高的浓度,以便进一步对挥发性物质进行提取或检测。例如: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天然水体中对人体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日益增加,如何能够准确、快速测定这些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引起人们很大的关注。通常情况下,为了减小水体基质(水、矿物质等)对挥发性物质检测的干扰,采用鼓气泡的办法,将挥发性物质转移到气相中,然后用光学或气相色谱法对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但通常水体中挥发性物质(如苯系物)的含量较低,无法直接进行检测,因此采用固体吸附剂(如活性碳)或液体吸收剂(如二硫化碳)来吸附(或吸收)挥发性物质。然而现有固相或液相富集的方法存在实验耗时长、实验操作繁琐且富集效率不高等缺点,限制了挥发性物质的现场、快速提取与检测。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固相和液相富集方法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相挥发性物质的气相萃取与富集系统,该液相挥发性物质的气相萃取与富集系统有利于采用一种特定的工作气体,能把液相中挥发性物质萃取到以工作气体主的气相中,然后用一种特定的工作液体通过化学反应快速吸收工作气体,使挥发性物质所在的气相体积迅速减小,从而实现对水相挥发性物质进行快速、高效气相萃取与富集,不仅适用于环境化学,而且适用于药物化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相挥发性物质的气相萃取与富集系统,由液气萃取单元和气相压缩富集单元组成,所述液气萃取单元包括开口朝下的气液交换容器和设置于气液交换容器内的第一活塞,所述气液交换容器的顶部连接有工作气体进气管、废气废液出口管以及液体样品进液管,所述气相压缩富集单元包括开口朝下的吸收容器和设置于吸收容器内的第二活塞,所述吸收容器的顶部连接有工作液体进液管、工作液体出液管以及气体样品出气管,所述气液交换容器的顶部经气体连接管与吸收容器的顶部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液体样品进液管的下端设置有微型雾化器。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气体进气管上设置有进气阀,所述废气废液出口管上设置有出口阀,所述液体样品进液管上设置有进液阀。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液体进液管上设置有进液泵,所述工作液体出液管上设置有出液阀,所述气体样品出气管上设置有出气阀。
进一步的,所述气体连接管上设置有连接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显著优点:(1)富集效率高:采用了特定的工作气体,不仅能有效地将目标挥发性物质从液体转入气相,而且工作气体能够高效地被工作液体吸收,产生气相体积高倍减小,使气相中目标挥发性物质高效富集。(2)快速:与常用的活性碳或二硫化碳等固体吸附或液体吸收法相比,本实用新型无需耗时长的吸附和脱附过程,大小减少了实验时间和简化实验操作,因此可进行目标挥发性物质的快速、现场萃取、富集。(3)适用范围广:只要采用适当的工作气体与工作液体,就可实现对各类挥发性物质的萃取与富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液相挥发性物质的气相萃取与富集系统的示意图。
图中:A-液气萃取单元,B-气相压缩富集单元,1-气液交换容器,2-第一活塞,3-工作气体进气管,4-进气阀,5-废气废液出口管,6-出口阀,7-液体样品进液管,8-进液阀,9-气体连接管,10-连接阀,11-微型雾化器,12-萃取后的液体样品,13-吸收容器,14-第二活塞,15-工作液体,16-工作液体进液管,17-进液泵,18-工作液体出液管,19-出液阀,20-气体样品出气管,21-出气阀,22-含目标挥发性物质的工作气体,23-工作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541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垂直绿化保温墙
- 下一篇:一种新型压路机轮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