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型炼厂油气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53959.7 | 申请日: | 2012-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448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许红印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红印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科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02 | 代理人: | 缪风举 |
地址: | 467019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型炼厂 油气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型炼厂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近十几年来,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控制含烃混合气体的排放浓度,降低油品蒸发损耗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
目前国内废机油再生炼制基础油技术工艺多是拨头蒸馏-硫酸精制-石灰乳-白土吸附精制工艺或拨头蒸馏-酸-白土工艺等步骤,由于分馏出来的油气经冷凝处理后,仍有少量油气混合气体存在,该气体若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则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针对上述不足,需要研究出一种组合型炼厂油气分离器 ,实现了二次分离,对油气进行再次净化分离,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炼厂油气高空排放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新型高精度、大流量的组合型炼厂油气分离器,能减小设备尺寸、提高过滤精度、降低炼制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型炼厂油气分离器,包括分离器壳体、设置在分离器壳体底部的支座、设置在分离器壳体上的油气入口、油气出口和设置在壳体底部的排液口,分离器壳体内部分为上部的气相区和下部的液相区,在气相区的中部设置有气体整流器,该气体整流器设置在分离器壳体的顶部,在分离器壳体内设置有分离元件,该分离元件与所述的油气出口相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油气入口处设置有初分旋流分离装置,初分旋流分离装置包括外壳和内壳,在外壳顶部设置有连接法兰盘,在外壳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入口引锥、叶片、内壳和下锥体,在外壳上开设置有分水口,在分水口外部设置有分水罩,外壳的下部通过弯头和扩散出口连接。
所述气体整流器包括设置在分离器壳体上的支架,以及在支架上固定设置的平行钢板,平行钢板间距为10mm至30mm,支架包括竖直钢板和水平底板,平行钢板在与竖直钢板相接触的部分开有切口。
所述分离元件包括由不锈钢除雾叶片和折流板组成的除雾分离段,在除雾分离段下方设置有漏水板,在漏水板下方设置有集液箱和排液管;在除雾叶片尾部和折流板的凸出部均设有降液沟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在入口气相区设置的初分旋流分离装置、在气相区中部设置的整流器和在出口区设置的分离元件,可以成倍提高分离器的精度,同时有效地缩小了分离器筒体直径,降低了分离器高度,能降低分离器的制造成本,满足高精度、大流量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组合型炼厂油气分离器结构图。
图2为旋流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组合型炼厂油气分离器 ,包括分离器壳体1、设置在分离器壳体1底部的支座11、设置在分离器壳体1上的油气入口3、油气出口6和设置在壳体底部的排液口10,分离器壳体1内部分为上部的气相区4和下部的液相区5,在气相区4的中部设置有气体整流器8,该气体整流器8设置在分离器壳体1的顶部,在分离器壳体1内设置有分离元件9,该分离元件9与所述的油气出口6相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油气入口3处设置有初分旋流分离装置7,初分旋流分离装置7包括外壳和内壳,在外壳15顶部设置有连接法兰盘12,在外壳15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入口引锥13、叶片14、内壳17和下锥体20,在外壳15上开设置有分水口16,在分水口16外部设置有分水罩19,外壳15的下部通过弯头20和扩散出口21连接。所述气体整流器8包括设置在分离器壳体1上的支架,以及在支架上固定设置的平行钢板,平行钢板间距为10mm至30mm,支架包括竖直钢板和水平底板,平行钢板在与竖直钢板相接触的部分开有切口。所述分离元件9包括由不锈钢除雾叶片和折流板组成的除雾分离段,在除雾分离段下方设置有漏水板,在漏水板下方设置有集液箱和排液管;在除雾叶片尾部和折流板的凸出部均设有降液沟槽。 通过在入口气相区设置的初分旋流分离装置、在气相区中部设置的整流器和在出口区设置的分离元件,可以成倍提高分离器的精度,同时有效地缩小了分离器筒体直径,降低了分离器高度,能降低分离器的制造成本,满足高精度、大流量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红印,未经许红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539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