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激光陀螺气密封口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453786.9 | 申请日: | 2012-09-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934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 发明(设计)人: | 郑晓妮;刘宇刚;张振辉;党纪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C25/00 | 分类号: | G01C25/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 地址: | 71006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激光 陀螺 气密 封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激光陀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激光陀螺制造过程中的封口装置。
背景技术
激光陀螺是基于Sagnac效应工作的一种测量角速度的传感器,其在军事、民用惯性导航、制导领域有其广泛的用途。激光陀螺内部是一个密闭的腔室,腔内填充一定比例和压力的氦氖工作气体,氦氖气体作为增益介质,是激光陀螺产生激光的必要条件,气体如果泄露,激光陀螺光强会衰减,甚至无光输出。激光陀螺在制造过程中,通过无氧铜管与真空设备相连接,真空设备抽掉腔内的杂气后,向腔内充入氦氖工作气体。激光陀螺从真空设备上卸下后,需要将铜管从与腔体连接的根部分离,利用无氧铜良好的延展性,发生塑性变形实现管口封闭,使谐振腔成为独立密闭系统,从而防止工作气体的泄露。
一般的封口装置是封口钳,操作时依靠人手把持激光陀螺,用封口钳夹断无氧铜管。其缺点是由于操作中很难精确控制封口位置和夹封过程中的扭力,易在无氧铜管与激光陀螺谐振腔连接处出现微观缺陷,导致漏气,降低了陀螺工作的可靠性和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操作简便、可靠的激光陀螺气密性的封口装置,避免封口后产生工作气体泄露。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激光陀螺气密封口装置,包括滚针、定位块、调节螺钉、弹簧、夹封钳、立柱、基座、支撑架、底座,其中,待夹封的陀螺设置在立柱上,滚针设置在基座底部,基座和底座之间在滚针的滚动下相对横向移动,所述定位块和基座之间有移动的间隙,间隙大于所夹封陀螺铜管的半径,所述支撑架设置在底座上,夹封钳设置在支撑架上,并位于谐振腔封口处。
基座与定位块X方向具有不大于1mm的移动间隙。
所述立柱与基座的导向套留有配合间隙,其中填入了润滑脂。
所述立柱为由固定柱、底盘和定位柱构成的整体结构件,其中,所述固定柱和定位柱分布位于底盘上下两侧。
所述固定柱上设置待夹封陀螺,定位柱设置在圆筒状的基座内,且底盘上设置有与基座相连的定位销,带有弹簧的调节螺钉穿过基座与定位柱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装置可以完全代替一般的依靠人手把持激光陀螺的封口方法,由于陀螺在夹封过程中可以向两个方向移动,因此释放了夹封应力,避免了在无氧铜管与激光陀螺谐振腔连接处出现微观缺陷,同时利用本装置可以按工艺要求控制夹断后铜管的高度,尺寸误差可以控制在±0.50mm以内,操作方便,简单可靠。因此降低了激光陀螺因夹封不当而产生的漏气风险,提高了激光陀螺工作的可靠性和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激光陀螺气密封口装置的侧面结构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激光陀螺气密封口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激光陀螺气密封口装置所述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待夹封陀螺、2-滚针、3-定位块、4-调节螺钉、5-弹簧、6-夹封钳、7-立柱、8-基座、9-支撑架、10-底座、11-固定柱、12-底盘、13-定位柱、14-定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请同时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激光陀螺气密封口装置的侧面结构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激光陀螺气密封口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激光陀螺气密封口装置所述立柱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激光陀螺制造过程中的封口装置包括滚针2、定位块3、调节螺钉4、弹簧5、夹封钳6、立柱、基座8、支撑架9、底座10。所述立柱7由固定柱11、底盘12和定位柱13组成,其中,固定柱11和定位柱13分布位于底盘上下两侧,所述固定柱11上设置有待夹封陀螺,定位柱13设置在圆筒状的基座8内,且底盘12上设置有与基座8相连的定位销14,带有弹簧5的调节螺钉4穿过基座8与定位柱13螺纹连接。所述基座8底部设置有滚针2,该滚针2与底座10相配合,二者可以相对滑动,立柱7与基座8的导向套留有配合间隙,其中填入了润滑脂,二者相对滑动。所述定位块3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座10上,位于滑轨的两侧以及运动末端,所述支撑架9设置在底座10上,夹封钳6设置在支撑架9上,并位于谐振腔封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537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感式传感器
- 下一篇:一种连杆大头孔定位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