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内毒素模型教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52120.1 | 申请日: | 2012-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490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朱越雄;曹广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9B23/28 | 分类号: | G09B23/28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阴性 细胞壁 内毒素 模型 教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型教具,尤其涉及一种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内毒素模型教具。
背景技术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
人体对细菌内毒素极为敏感。可导致适度发热、微血管扩张、炎症反应等对于宿主有益的免疫保护应答,由于绝大多数被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患者血流中白细胞总数都会增加,所以现在医生在诊断前,为了初步区别是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常常要化验病人的血液,对白细胞进行总数测定和分类计数,而被病毒感染的病人,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基本在正常值范围内。当病灶或血流中革兰氏阴性病原菌大量死亡,释放出来的大量内毒素进入血液时,可发生内毒素血症。大量内毒素进入血液后产生某些物质作用于小血管造成功能紊乱而导致微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为微循环衰竭、低血压、缺氧、酸中毒等,于是导致病人休克,这种病理反应叫做内毒素休克。
综上诉述,对于内毒素的研究尤为重要,通过对内毒素的控制和利用可以在医疗卫生方面做出贡献。然而现在在教学领域一般用示意图来进行教学,由于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平面的图片不能够很好地分析其结构,解释其工作原理,所以需要一个三维的模型进行辅助讲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携带又能够很好地展示内毒素结构和工作原理的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内毒素模型教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内毒素模型教具,其包括内环、中环、外环和插杆,所述内环、中环、外环都为半个圆环,所述外环包裹所述中环,所述中环包裹所述内环,所述外环的内直径与所述中环的外直径相同,所述中环的内直径与所述内环的外直径相同,所述插杆设置在所述外环的外壁上,所述插杆垂直于所述外环的外壁。
优选地,所述插杆包括头部、中部、尾部,所述中部为多个圆环堆叠而成,所述尾部为三个圆柱体串联而成,所述头部、中部、尾部依次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外环外壁上设置有插孔,所述插杆的头部顶端设置有与所述插孔配合的卡扣。所述插孔均匀组合排列在所述外环外壁上。
优选地,所述外环的内壁与所述中环的外壁通过卡扣相连接,所述中环的内壁与所述内环的外壁通过卡扣相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所有部件的材料都为塑料,所述内环、中环、外环都具有一定的厚度,所述外环、中环、内环不仅可以使用卡扣连接,也可以使用磁性材料连接。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是三维立体结构,能够使观察者清楚地了解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内毒素的外观及结构,更适用于教学讲解。
2、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是拆装结构,不仅能够节省运输空间,降低运输成本,还能够增加使用者的动手能力,加深记忆,更加深入了解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内毒素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分解图;
图3为主视图;
图4为插杆图;
图5为图3的A-A剖面图。
其中:1、外环;2、中环;3、内环;4、插杆;5、头部;6、中部;7、尾部;8、插孔;9、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附图1-5所示。
一种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内毒素模型教具,其包括内环3、中环2、外环1和插杆4,内环3、中环2、外环1都为半个圆环,外环1包裹中环2,中环2包裹内环3,外环1的内直径与中环2的外直径相同,中环2的内直径与内环3的外直径相同,插杆4设置在外环的外壁上,插杆4垂直于所述外环1的外壁。
插杆包括头部5、中部6、尾部7,中部为多个圆环堆叠而成,尾部为三个圆柱体串联而成,头部5、中部6、尾部7依次固定连接。 在外环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均匀组合排列的插孔8,在插杆的头部5顶端设置有与插孔8配合的卡扣9。外环1的内壁与中环2的外壁通过卡扣相连接,中环2的内壁与内环3的外壁通过卡扣相连接。
若要组合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内毒素模型教具,将内环3卡在中环2内,再将中环2卡在外环1内,最后插上插杆4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521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