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臭气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51533.8 | 申请日: | 2012-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249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少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少岩;聂文江;张红燕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B01D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李世喆 |
地址: | 10014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臭气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臭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废弃物的处理日益成为各大城市的困扰。为了将城市中的垃圾、污水以及人类排泄物进行有效的处理,在大多数城市都已建成成套的废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以及粪便处理厂等,但在上述处理厂对废弃物进行处理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臭气,对处理厂周边的空气环境以及处理厂的工作人员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要对臭气进行统一的收集处理。
目前,臭气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吸收、吸附法和燃烧法两种。
其中,燃烧法其运行成本过高,且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因此在臭气处理领域很少采用;
吸收法主要分为化学法和生物法,化学法是通过化学药剂对臭气中的承臭物质进行化学分解,从而实现对臭气的处理;生物法是通过生物降解方式对臭气中的承臭物质进行生物分解,从而实现对臭气的处理;但这两种方法,其设备结构过于复杂、除臭效率较低并且运行成本较高,因此不利于推广使用。
吸附法主要为活性碳过滤法,其利用活性碳对臭气中的承臭物质进行吸附,从而实现对臭气的处理,其除臭效果好,且运行成本较低,已被大量使用;但其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即采用的除臭物质活性碳,其对臭气中的承臭物质的吸附量有限,如果臭气浓度较高(即臭气中的承臭物质密度较大),其除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如何改善臭气吸附法的除臭效果是当前臭气处理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臭气处理装置,其有效改善了臭气吸附法的对高浓度的臭气的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臭气处理装置,包括除臭塔和活性碳装置,所述除臭塔设有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和出气口;
所述第一进气口通过进气道与出气口相通,所述活性碳装置位于所述进气道中;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进气道相通,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进气道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活性碳装置所在位置之间;
所述第一进气口与臭气产生装置相连,所述第二进气口与空气源相通;
或者,所述第一进气口与空气源相通,所述第二进气口与臭气产生装置相通。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引风机和第二引风机;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引风机的出气口相通,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引风机的出气口相通。
可选的,还包括制冷循环系统,所述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散热器、节流器和蒸发吸热器;
其中,通过管道依次将所述压缩机、所述散热器、所述节流器和所述蒸发吸热器相连,并形成循环回路;
所述蒸发吸热器设置在所述除臭塔内。
可选的,所述蒸发吸热器中的冷凝管在所述除臭塔内螺旋延伸。
可选的,还包括制冷循环系统,所述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散热器、节流器、蒸发吸热器、冷却剂储藏罐和制冷管;
其中,通过第一管道依次将所述压缩机、所述散热器、所述节流器和所述蒸发吸热器相连,并形成第一循环回路;
所述蒸发吸热器设置在所述冷却剂储藏罐内;
通过第二管道依次将所述制冷管与所述冷却剂储藏罐相连,并形成第二循环回路,并在所述第二管道中串联循环泵;
所述制冷管设置在所述除臭塔内。
可选的,所述制冷管在所述除臭塔内螺旋延伸。
可选的,所述除臭塔底部形成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底部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处设置有排水阀门。
可选的,所述排水口与储水罐相通。
可选的,所述储水罐内设置有加热棒,所述储水罐上设置有安全阀。
可选的,所述储水罐上设置有液位显示器和报警器,所述液位显示器与所述报警器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气处理装置,其通过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相配合,利用其中一个进气口向进气道中通入臭气,同时利用另一个进气口向进气道中通入空气,以使得通入的空气与臭气混合,降低臭气的浓度(即减小臭气中承臭物质的密度),从而实现对臭气进行曝气、稀释;稀释后的形成的低浓度的臭气通过进气道中的活性碳装置,活性碳装置能够对低浓度的臭气进行过滤,即对臭气中的承臭物质进行吸附,从而实现对低浓度的臭气进行处理;进而有效地改善对高浓度的臭气的处理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少岩;聂文江;张红燕,未经张少岩;聂文江;张红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515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