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解列式避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49709.6 | 申请日: | 2012-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604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茅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通辰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C7/12 | 分类号: | H01C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88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解列式 避雷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避雷器领域,特别是一种自动解列式避雷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避雷器,仅以限制被保护设备或系统的过电压作为设计制造的依据,并未考虑避雷器在运行中一旦发生内部短路故障而引发系统短路事故的故障退出措施(即解列措施,解列是当发电机和电力系统其他部分之间、系统的一部分和系统其他部分之间失去同步并无法恢复同步时,将它们之间的联系切断,分成相互独立、互不联系的两部分的技术措施。它是最终为维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防止事故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重要措施)。
由于目前避雷器设计、使用领域都未能提供外部添加的解列措施,所以当电流过大、防雷器老化、防雷器没有和空开串联,或者空开损坏时,避雷器就会发生爆炸,给电力行业安全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国内外对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避雷器均设有压力释放装置,防止避雷器发生粉碎性爆炸危及人身安全和设备的安全运行。但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避雷器是无法设计压力释放装置的,为解决此问题,国内外避雷器大都设计了一种脱离装置,将其设在避雷器内或与避雷器串联使用,解决避雷器因不能脱离电力系统引起爆炸或发生电力系统永久性接地的问题。其中,脱离装置的功能为:当避雷器通过任何雷电流或操作过电压电流时,脱离装置不应动作,而当避雷器老化寿终或因某种因素发生内闪损坏对,就要能够可靠地动作,以防避雷器发生粉碎性爆炸或引起电力系统发生死接地的事故。
国内外脱离装置种类繁多,总的来说可分为三大类:热爆式、熔丝式及热熔式。这些脱离装置各有优缺点,美国GE公司的热爆式脱离装置相对较好,我国曾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GE公司的脱离装置的控制技术,这种脱离装置只适用于电力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的避雷器,而我国10KV电力系统中性点是不直接接地的,所以此种脱离装置不适用于我国的避雷器。
熔丝式脱离装置靠通过较大电流烧断熔丝起作用的。热熔式脱离装置靠避雷器内的金属氧化物非线性电阻发热,把热传给低熔点合金使合金熔化后起作用的。如CN92213768专利就是热熔式脱离装置。此种脱离装置响应时间长,一旦避雷器瞬间受到雷击或其它因素引起非线性电阻部分或全部击穿,或引起内闪就无能为力了。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外的脱离装置都存在一些问题,只能在某种条件下才能起脱离作用。热爆式和熔丝式只能适用于交流电力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用的避雷器,但不能保证避雷器不爆炸。热熔式脱离装置只能适用于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老化,漏电流慢慢增大的情况。
美国乔斯林公司利用压力释放装置的工作原理设计制造出了具有脱离功能的10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但只能适用于电力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网,不适用于中国电力系统中性点不接地的电网系统。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10KV交流电力系统用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均没有可靠的防爆和自动脱离功能,因此在避雷器外部增加短路故障解列措施,防止其爆炸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解列式避雷器,解决了现有避雷器在发生内部短路故障后,不能从系统上解列而导致爆炸事故发生的问题。
自动解列式避雷器,该避雷器包括一个绝缘内筒,该绝缘内筒内腔用金属分隔块分隔成两个相互隔离的绝缘腔室,所述两个绝缘腔室内分别放置了限流熔断器和避雷器阀片组,所述两个绝缘腔室开口处用封装电极封装;该绝缘内筒外部套有绝缘外套,所述绝缘外套的上下端分别用接线端盖封装。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内筒用环氧筒制成。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外套是标准避雷器用绝缘外套。
藉由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内置了限流熔断器,可自动将发生了短路故障的避雷器阀片组从系统上解列,避免避雷器爆炸引发系统短路事故;内部熔断器所在腔室和避雷器阀片所在腔室用金属分隔块完全隔离,避免了避雷器阀片组发生短路故障生成的电离空气的扩散对熔断器造成绝缘降低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接线端盖;2、2’-封装电极;3-限流熔断器;4-绝缘内筒;5-标准避雷器外绝缘套;6-熔断器腔室;7-分隔块;8-避雷器阀片腔室;9-避雷器阀片组。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通辰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通辰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497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扭矩无磨损固定球阀
- 下一篇:一种漆包机上的引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