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断路器用互感器外壳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49347.0 | 申请日: | 2012-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964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陈玉兵;张洵初;陈志刚;王炯华;管瑞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主分类号: | H01F38/30 | 分类号: | H01F38/30;H01F27/02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何艳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断路 器用 互感器 外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断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用互感器外壳。
背景技术
断路器内部设有互感器,用于监测各相电流,当电流产生波动后,互感器传递信号至断路器内部以提供断路器动作的触发依据。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断路器用互感器外壳,其结构由图1所揭示,通常互感器的外壳本体1是由两个彼此面对面设置的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构成。同时为了满足监测多相电路的需要,所述的断路器用外壳,包括四个腔。如图2所示,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的两绝缘壁111、121在相互接触后中间仍然产生了缝隙,互感器内部的带电导体容易通过上述缝隙与外部的其它部件导通,因而导致互感器的绝缘性能下降。对互感器来说,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绝缘性能。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该目的,通常在联结棒相对应外壳的缝隙处缠绕多圈绝缘胶带。
为了确保互感器相关性能符合要求,经常对相间以及相与互感器之间进行9.8kV的冲击耐压测试,但在实际装配中偶然出现绝缘胶带与异物尖角接触后容易破损,造成相间以及相与互感器之间的击穿现象。如果绝缘胶带缠绕过多,会造成装配困难,无法满足批量生产要求。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现有的断路器用互感器外壳结构进行改造,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断路器用互感器外壳,它通过增加互感器外壳绝缘壁两侧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来保证其绝缘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断路器用互感器外壳,包括外壳本体,所述的外壳本体由两个彼此面对面设置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构成,所述第一外壳在面向第二外壳一侧的面上凸设有第一绝缘壁,所述第二外壳在面向第一外壳的面上同样凸设有用于与所述的第一绝缘壁位置相对应且相互配合的第二绝缘壁,所述的第一绝缘壁将第一外壳分为四个第一腔、所述的第二绝缘壁将第二外壳分为四个第二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绝缘壁上设有封闭的嵌条,所述的第二绝缘壁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的嵌条位置相对应且能相互嵌合的封闭的嵌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四个第一腔由一圆形腔等分而成,四个第二腔由一圆形腔等分而成。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具有的有益效果:通过增加互感器绝缘壁两侧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来保证相互绝缘,从而提高互感器外壳的绝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已有技术中外壳本体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为已有技术中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配合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一外壳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二外壳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配合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主回路结构爆炸视图。
图中:1.外壳本体、11.第一外壳、111.第一绝缘壁、1111.嵌条、112.第一腔、12.第二外壳、121.第二绝缘壁、1211.嵌槽、122.第二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公众能够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申请人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是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未经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493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组化电流互感器环氧树脂套管
- 下一篇:一种电感的封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