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欠压失压缺相检测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446017.6 | 申请日: | 2012-09-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542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 发明(设计)人: | 孙开云;梁兴;赖盛柏;史庆屹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19/155 | 分类号: | G01R19/155;G01R29/16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冯珺 |
| 地址: | 550003***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欠压失压缺相 检测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欠压失压缺相检测电路。
背景技术
三相交流电路由三相交流电源供电的电路,简称三相电路。三相交流电源是指能够提供三个频率相同而相位不同的电压或电流的电源,最常用的是三相交流发电机。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各相电压的相位互差120°,它们之间各相电压超前或滞后的次序称为相序。三相交流电动机在正序电压供电时正转,改为负序电压供电时则反转。因此,使用三相交流电源时必须注意其相序。一些需要正反转的生产设备可通过改变供电相序来控制三相交流电动机的正反转。三相电路是一种特殊的交流电路,由三相电源、三相负载和三相输电线路组成。电力系统采用的三相电源多为对称三相电源,它是由三个频率相同、振幅相同、相位互差120°的正弦电压源所构成的三相电源。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继电器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在工厂中,工厂配电室担负着全厂电力的供应和由外部线路转变为内部线路的任务,是全厂供电的中心,但由于各种因素时常发生跳闸现象,给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发生跳闸情况时,作为维修人员要首先判断是外线线路故障还是内线线路故障。如果是内线线路故障,应当及时采取抢修措施,如果是外线因素,需要协调处理恢复供电。但目前的电路系统中,出现停电故障时是不能马上判断的是外线线路故障还是内线线路故障,不能判断是否为外线线路欠压、失压、缺相造成的,故只能先检查内线线路,才能判断外线线路,这样给检修带来很多麻烦,延长了供电恢复的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欠压失压缺相检测电路,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外线线路故障时无法判断欠压、失压、缺相故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欠压失压缺相检测电路,包括相线和与相线相连的零线,相线和零线通过电压检测模块相连;电压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第一继电器包括第一控制系统和第一常开触头,第二继电器包括第二控制系统和第二常开触头;相线通过第一控制系统与零线相连,零线通过第二控制系统与第一常开触头相连,第一常开触头通过触点开关与相线相连,第一常开触头还通过第二常开触头与相线相连,第二常开触头还通过指示灯与零线相连。
优选的,相线的数量为三根。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欠压失压缺相检测电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外线线路上安装该欠压失压缺相检测电路,当电压失压时,第一继电器停止工作,从而导致第二继电器停止工作,指示灯熄灭;当电压欠压到第一继电器的电压整定值时,第一继电器停止工作,从而导致第二继电器停止工作,指示灯熄灭;观察哪个指示灯熄灭,就可确定是哪一相出现了问题,从而可快速判断欠压、失压、缺相情况。
该欠压失压缺相检测电路,能准确判断外线线路欠压、失压、缺相的情况,给配电运行带来很大帮助,有效地缩短了停电延迟的时间,给工厂的生产运行带来巨大的无形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欠压失压缺相检测电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路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460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