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速电机电枢绕组的端部绑扎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40457.0 | 申请日: | 2012-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982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陶宝英;殷科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电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51 | 分类号: | H02K3/51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 32228 | 代理人: | 孙力坚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 电机 电枢 绕组 绑扎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绕组的安装领域,尤其是电枢绕组的端部绑扎结构。
背景技术
大型直流电机的电枢绕组通常会用无纬带固定,使用无纬带可以减小电枢的转动惯量,同时绑扎工艺简单。如图3所示,电枢绕组1安装在电枢铁心7的凹槽10中,凹槽10的敞口端会用槽楔11封口,因而电枢绕组的最外层与电枢铁心外壁的间距为槽楔11的高度。一般而言,无纬带的绑扎厚度小于槽楔11的厚度。但是在高速直流电机中,由于离心力更大,为保证绕组端部可靠连接在电枢上,无纬带的绑扎厚度往往要超过10mm,导致无纬带层的最外层高出电枢铁心的外壁的。为避免旋转的过程中无纬带与定子发生摩擦,就需要抬高定子铁心的内表面;但是这样就导致定子和转子之间的气隙增大,增大了磁阻和气隙损耗,为了弥补这一损耗就需要增加绕组中铜的用量,因而提升了电机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高速直流电机中气隙大、磁阻及气隙损耗严重的问题,进行改进研究,提供另一种高速电机电枢绕组的端部绑扎结构,从而消除无纬带绑扎厚度对电机气隙大小的影响,减少磁阻和气隙损耗,提高电机效率、降低电机中铜的用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速电机电枢绕组的端部绑扎结构,包括电枢绕组、无纬带以及电枢铁心,所述电枢铁心由冲片叠压而成;电枢绕组的直线边嵌在所述电枢铁心的轴向凹槽中,所述凹槽的敞口端用槽楔封口;所述电枢绕组的斜线边压在电枢压圈的外壁上,所述斜线边的外围绑扎有无纬带,该斜线边有两道折弯,分别为第一折弯和第二折弯,第一折弯与所述电枢绕组的直线边相连并且向下弯曲;第二折弯连接于第一折弯端部。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所述第二折弯与所述电枢绕组的直线边平行;
所述第二折弯外围的无纬带绑扎厚度厚,第一折弯外围的绑扎厚度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第二折弯的最外层到电枢铁心外壁的间距增大,因而在第二折弯外围的无纬带能够绑扎得更厚,以保证电枢高速旋转时电枢紧贴在电枢上,同时可以让无纬带的最外层不高于电枢铁心的外壁,避免抬高定子的内表面;定子与转子之间的气隙可以根据优化设计取最优值,从而减小电机的磁阻和运行时的气隙损耗,降低了电机中的铜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电枢铁心的凹槽的剖视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枢绕组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电枢绕组1、无纬带3以及电枢铁心7,电枢铁心7由冲片叠压而成;为增强电枢的散热性能,相邻两组电枢铁心之间安装有表面带有通风孔的通风隔板6。
如图3所示,电枢绕组1的直线边101嵌在电枢铁心7轴向的凹槽中,所述凹槽的敞口端用槽楔10封口;电枢绕组1的斜线边102压在电枢压圈4的外壁上,电枢压圈4安装在电枢铁心7两端面的凸缘外侧。
如图4、图5所示,斜线边102有两道折弯,分别为第一折弯2和第二折弯5,第一折弯2与电枢绕组1的直线边101相连并且向下弯曲;第二折弯5连接于第一折弯2端部。第二折弯5与的直线边101平行。斜线边102的外围绑扎有无纬带3,第二折弯5外围的无纬带绑扎厚度厚,第一折弯2外围的绑扎厚度薄。
本实用新型在应用时,首先根据电枢绕组1外围的无纬带3的绑扎厚度计算公式算出无纬带的绑扎厚度,所述公式为已有技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能够通过查阅手册得知公式内容及计算步骤。然后根据计算所得数据,计算第二折弯5的最外层与电枢铁心7的外壁的间距,然后根据所得数据在折弯机上加工电枢绕组1斜线边102上的两道折弯。再将加工完成的电枢绕组 1嵌套在电枢铁心7的凹槽中,用槽楔10封口,在斜线边102的外围绑扎无纬带3。
无纬带3可以选用网状无纬带;网状无纬带的强度更高,用于高速电机中可靠性更好。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电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电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404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