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用于金属产品的电子标签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437497.X | 申请日: | 2012-08-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361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 发明(设计)人: | 祝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数伦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K19/077 | 分类号: | G06K19/077 |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翟羽 |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金属产品 电子标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射频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用于金属产品的电子标签。
背景技术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射频识别系统,包括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的RFID标签,用于读取标签信息的RFID读写器,以及在标签和读写器间传递射频信号的RFID天线。
现有技术的电子标签,通常包括RFID标签和RFID天线,这种电子标签的不足之处在于,该标签不能用于金属制品上。若上述电子标签直接贴附于金属表面上,由于金属表面对入射电磁波的反射作用,将会有较强的反方向电磁波也穿过电子标签。入射波与反射波相位叠加后相互会抵消,RF电磁强度大大削弱,严重地影响读写器对RFID标签的读取距离,甚至导致无法读取RFID标签上的数据。读写器与RFID标签间产生的磁通量在金属表面感应涡流,同时吸收射频能量转换为自身的电场能,其方向与原来的射频场强方向相反,削弱了原射频场强的总能量。涡流本身也会产生感应磁场,磁力线方向与金属垂直且与原射频场强相反,相互影响后导致磁力线在靠近金属表面近似于金属平行,标签无法切割磁感线而无法获得唤醒芯片的能量,这种情况下被动标签无法正常工作。在RFID系统的应用过程中,金属产品到处存在,上述问题导致目前RFID系统不能在各个行业中大规模地推广应用。有源电子标签拥有较长的读取距离,可发射强度较大的电磁波,但是有源标签的寿命有限、体积大、成本高、并且不适合在恶劣环境下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用于金属产品的电子标签,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金属产品中电子标签的天线电磁波强度较弱、磁场衰减等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用于金属产品的电子标签,包括射频识别芯片和天线,所述天线包括辐射体和反射体,所述辐射体与所述射频识别芯片相连接,所述辐射体与所述反射体之间设有绝缘介质,所述辐射体与所述反射体电性连接,所述辐射体与所述反射体的材质皆为导体。
进一步地,所述天线为折合振子天线或微带天线。
进一步地,所述辐射体包括两个子辐射体,每一子辐射体分别通过一触点与所述射频识别芯片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辐射体的边缘处设有两个以上的辐射体通孔,所述反射体上设有与所述辐射体通孔一一对应的反射体通孔,相应的辐射体通孔与反射体通孔之间设有连接导体。
进一步地,所述反射体为使用所述电子标签的所述金属产品。
进一步地,所述辐射体与所述反射体的连接处设有导电胶。
进一步地,所述辐射体的边缘处电性连接在所述反射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射频识别芯片贴在所述辐射体上靠近反射体的一面,所述辐射体上远离所述反射体的一面贴有一层用于承载辐射体及芯片的基层。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标签的厚度为0.5-5.0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介质为聚四氟乙烯板或空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天线为平面形,有利于射频识别芯片的定位安装;结构轻薄小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粘贴方便;可以适用于金属环境,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金属产品上,可以将整个金属产品作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天线的一部分,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且适当增强了电磁波的强度,防止金属产品形成电磁屏蔽,防止磁场衰减。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子标签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子标签实施例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子标签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子标签实施例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主要部件标识:
1、射频识别芯片,21、辐射体,22、反射体,23、绝缘介质,24、基层,211、辐射体通孔,221、反射体通孔,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和优点作进一步阐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为一种可用于金属产品的电子标签,图中包括射频识别芯片1和天线。天线包括辐射体21和反射体22,辐射体21与射频识别芯片1相连接,辐射体21与反射体22之间设有绝缘介质23,辐射体21的边缘处与反射体22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数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数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374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