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密封垫及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32038.2 | 申请日: | 2012-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921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罗正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J15/10 | 分类号: | F16J15/10;F16L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 |
地址: | 41200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垫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密封垫,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使用上述密封垫进行密封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试车时,发动机润滑油路在温度不高的地方的密封通常采用的O型橡胶圈密封,O型橡胶圈不耐高温,适应性变形性能差,不能满足现有的发动机润滑油路的密封要求。同时,现有的热端部件密封结构均采用面密封;由于采用面密封时,密封垫变形小,容易使得密封垫和热端部件之间形成间隙,从而导致密封失效,滑油泄漏;尤其是在交变热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密封更易失效,不仅滑油泄漏严重,更为发动机带来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垫,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密封垫的密封不严,容易出现滑油泄漏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一种密封垫,形状为环形,其特征在于,密封垫的外周圆的上端部设有第一凸止口,下端部设有第一凹止口,第一凸止口和第一凹止口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弧形。
进一步地,密封垫的底部设有第二弧形。
进一步地,第一凸止口和第一凹止口的形状为U形或V型。
进一步地,密封垫由耐温易变形金属制成。
进一步地,密封垫由铜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采用前述的密封垫进行密封的密封结构,还包括油气管和后轴承座,油气管的内壁包括第二凸止口和第二凹止口,油气管与后轴承座进行螺纹连接,密封垫和油气管通过止口配合,油气管与所述后轴承座采用面密封。
进一步地,止口配合为密封垫的第一凸止口与油气管的第二凹止口通过间隙配合;油气管与密封垫采用线密封。
进一步地,密封垫的外周圆与油气管的内壁采用间隙配合;或者密封垫内周圆与油气管的外壁采用间隙配合。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密封垫,外周圆的上端部位设有第一凸止口,下端部位设有第一凹止口,第一凸止口和第一凹止口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弧形,当零件的任何突出部位与密封垫的弧形接触时,均能形成线密封,线密封能进行适应性变形,从而达到封严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密封结构,油气管与密封垫进行止口配合,能有效减低密封垫和油气管两者结合面的油压、温度,可以防止密封垫因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而导致密封不严的问题,提高了密封垫密封的可靠性。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密封垫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密封垫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油气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密封垫10,其为圆环形,其外周圆11的上端部设有第一凸止口111,下端部设有第一凹止口112,第一凸止口111与第一凹止口112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弧形113。当零件的一端任何突出的部位与密封垫的第一弧形113接触时,均可以形成线密封,线密封的密封性能更佳,能进行适应性变形,封严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密封垫10的底部设有第二弧形114,当第二弧形114与后轴承座30接触时,密封垫10和后轴承座30可形成线密封。随着密封垫10和后轴承座30的压力增大,密封垫10的第二弧形114处产生有益于密封的适应性变形,使密封垫10与后轴承座30从线密封变成面密封,从而达到封严效果。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密封垫10的第一凹止口和第一凸止口为U形和V形,使密封垫10更易于加工,密封更可靠。同时,密封垫10的第一凸止口111形状还可以是锯齿形或圆形等任何可以进行止口配合的形状。
密封垫10的材料为耐温易变形金属,使密封垫10的适应性变形能力更强,密封性能更好,同时更加适合用于热端部件高压油路的密封连接。优选地,密封垫10的材料为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320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