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硅通孔”TSV-Cu结构工艺残余应力测试的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31433.9 | 申请日: | 2012-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033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秦飞;武伟;安彤;夏国峰;刘程艳;于大全;万里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L1/00 | 分类号: | G01L1/00;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魏聿珠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硅通孔 tsv cu 结构 工艺 残余 应力 测试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艺残余应力测试方法,面向下一代三维(3D)互联电子封装技术,针对采用镀铜工艺制作的“硅通孔”TSV(Through-Silicon Via)3D互连封装结构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工艺残余应力,发明了一套针对TSV-Cu(镀铜工艺制作的硅通孔)进行工艺残余应力测试的实验装置,属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封装行业也快速发展,从传统的平面(2D)封装快速向三维(3D)封装技术发展,新的封装形式不断涌现。在众多的下一代三维(3D)互联电子封装技术中,硅通孔(Through-Silicon Via)简称TSV被认为是3D封装的核心。
在TSV制作过程中,要经历刻蚀、PECVD(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VD物理气相沉积、电镀(铜)、CMP(化学机械抛光)等多个复杂工艺步,并且不同工艺步之间的操作温度相差悬殊,而结构中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有所差别(例如铜的热膨胀系数是硅的6倍),这就导致在最后的TSV结构中会积累了由于热膨胀系数适配产生的工艺残余应力。残余应力的存在会严重影响电子器件的服役可靠性,降低电子产品的电气性能、影响产品的良率、缩短服役周期等等,所以对TSV结构中工艺残余应力进行评估尤为重要,从而为改进TSV的制造工艺,提高电子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提供技术支撑。
在现有的关于TSV-Cu结构残余应力测试中,往往使用纳米压痕仪、拉曼光谱、X射线等方法对TSV进行残余应力的测试,但是采用不同方法测试的残余应力结果相差较大,并且不同的测试方法会对试样进行切割剖分等会使试样中 残余应力得到释放的处理方法,这就使得测试方法和测试装置有待改进。针对TSV-Cu(镀铜工艺制作的硅通孔)的工艺残余应力的测试需要进一步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已有的针对TSV-Cu(镀铜工艺制作的硅通孔)的工艺残余应力的测试局限性,提供一种可以保持TSV-Cu结构不被破坏,不会引起残余应力释放的一种实验装置,以使测量的结果准确可靠。
本发明专利为一种工艺残余应力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压头1,实验试样2,试样载台3,铂金电加热片4四部分。所述的试样载台3上开有一个通孔,且直径要比试样2中硅通孔的直径要大。试样载台3在最下方,实验试样2放置在试样载台3上并将实验试样2中的铜柱同试样载台3中的孔洞对中,铂金电加热片4共四面位于实验试样2中上表面硅通孔的四周。压头1位于实验试样2中硅通孔的正上方,从上往下对实验试样2中的铜柱进行挤压。
其包括如下步骤:
S1:实验时,用压头1向下对实验试样2中硅通孔中的铜柱进行挤压,同时记录压头向下作用时的位移和压力F,通过观察压力F和位移曲线,得到压力F突然下降时的门槛值,并将此值代入压力和界面切应力转换公式1中,便得到镀铜工艺制作的硅通孔结构TSV-Cu中铜和硅界面处发生滑移时的切应力门槛值τ0。
式1中,F为压头压力,r为TSV(硅通孔)中孔的半径,t为实验试样的厚度。在加载过程中,采用加载速度为0.1mm/min的缓慢小力值加载方式,。同时采用铂金电加热片4给试样进行加热,加载精度为1K,促使铜和硅的界面处发生扩 散滑移。
S2:TSV-Cu结构工艺残余应力计算方法。根据公式(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314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测试播放器字符同步显示的载体
- 下一篇:一种生活垃圾处理的专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