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矿物绝缘电缆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30761.7 | 申请日: | 2012-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718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杨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17 | 分类号: | H01B7/17;H01B7/22;H01B7/24;H01B7/28;H01B7/295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王基才 |
地址: | 518023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矿物 绝缘 电缆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缆保护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物绝缘电缆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矿物绝缘电缆是一种硬线电缆,主要用于微弱信号传输,因此其对绝缘值要求较高,且在通过特殊区域时应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工业上,矿物绝缘电缆已被广泛使用。但是,矿物绝缘电缆在穿越如水泥封堵孔洞、湿度较大区域、有水影响的区域或其他特殊环境时,普遍存在着电缆绝缘值降低、电缆强度不够等问题,给电缆功能的实现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矿物绝缘电缆在通过前述特殊区域时,应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目前,矿物绝缘电缆的防潮和密封等保护方法是通过在电缆的外围缠绕绝缘胶带的方式来处理的,提高电缆强度的方法主要是在工厂电缆制造阶段通过制造工艺来实现的。请参照图1、2所示,现有核电厂应用较多的矿物绝缘电缆90是通过50%搭接缠绕绝缘胶带91的方式,实现对电缆穿越特殊区域92时的绝缘保护和防潮,并利用绝缘胶带实现电缆保护的目的;电缆强度在制造阶段就已经确定,未针对具体应用环境进行强度增强设计。
但是,采用缠绕绝缘胶带的方法来保证矿物绝缘电缆使用效果的方式,存在着如下缺陷:
1)受制于现场复杂的施工环境,无法避免在电缆敷设期间绝缘胶带的磨损而导致的防潮和保护效果不稳定;
2)若缠绕敷设后,绝缘值仍无法满足要求,还需再次缠绕,存在多次绝缘测量和多次缠绕的问题,缠绕绝缘胶带后的电缆外径无法事前确定;
3)受缠绕工艺方式、现场施工水平、施工区域条件和以后使用过程中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电缆绝缘效果不稳定,可靠性差;
4)若应用于核电厂等需要耐辐照、耐高温的环境,还需要采用特殊性能的绝缘胶带;
5)由于电缆强度在出厂前就已确定,未针对具体应用环境设计生产,应用于部分特殊区域时可能存在强度不足等风险。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电缆保护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矿物绝缘电缆上,能有效解决电缆在穿越特殊环境时绝缘值降低的问题,并可有效提高电缆在穿越特殊区域时的电缆强度和增强电缆保护作用的电缆保护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矿物绝缘电缆保护装置,其包括自内向外依次包覆矿物绝缘电缆的内护层、加固层、密封层和热缩外护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矿物绝缘电缆保护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内护层的横截面呈圆环状,内护层由低烟阻燃聚烯烃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矿物绝缘电缆保护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加固层的横截面呈270~315度非封闭环状,加固层由不锈钢金属薄片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矿物绝缘电缆保护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密封层的横截面呈圆环状,密封层由交联聚烯烃类热熔性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矿物绝缘电缆保护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热缩外护层的横截面呈圆环状,热缩外护层由交联聚烯烃类热熔性材料制成。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矿物绝缘电缆保护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一次成型,施工简便,效率高,绝缘效果稳定,电缆外径受控;
2)通过设置的加固层,可以显著提高穿越区域部分电缆的强度;
3)采用热熔性密封材料,可以提高穿越区域部分电缆的整体防潮密封效果;
4)通过设置的热缩外护层,可以实现在电缆敷设期间,以及布置于特殊区域内时,对电缆的有效保护。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矿物绝缘电缆保护装置及其有益技术效果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现有矿物绝缘电缆保护装置和电缆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矿物绝缘电缆沿着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矿物绝缘电缆保护装置和电缆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沿着B-B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是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307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