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钢绞线穿束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430633.2 | 申请日: | 2012-08-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307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军;张庆华;田晋伟;郭英;高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 |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王瑞玲 |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梁翼缘板下负 弯矩 钢绞线穿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施工领域,具体为一种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钢绞线穿束器。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T梁被广泛应用于公路桥梁工程中,随着设计理念的革新和实际应用效果的改善,预应力混凝土T梁先简支后连续负弯矩张拉槽口全部设置在了T梁翼缘板下第一道和第二道横隔板之间,这种构造不会影响梁顶面混凝土的整体性,避免了T梁因预留槽口而削弱梁体的刚度,而且负弯矩预应力钢绞线的受力更符合负弯矩筋的力学特性要求,提高了预应力钢束的耐久性,施工质量能够得到保证,这种设计在以前实际应用较少,负弯矩钢绞线施工操作难度大,传统的施工方法是加工两个吊篮悬挂在翼缘板下,两到三名施工人员站在吊篮内穿钢绞线,由于施工人员处在半空中穿钢绞线,操作起来费时、费力,效率低,安全隐患突出也是一个重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负弯矩钢绞线穿束施工工效低、周期长、成本高、安全风险高等问题,提供一种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钢绞线穿束器。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钢绞线穿束器,包括与钢绞线卡固的螺母卡套以及与螺母卡套固定的传力杆,传力杆末端固定有手柄,传力杆上、且位于螺母卡套与手柄之间固定有脚踏板。
所述螺母卡套为一侧留有钢绞线卡入口的半封闭结构,便于钢绞线直接卡入螺母卡套内,操作简便。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通过改变钢绞线的受力点和钢绞线的运行方向来达到安全、省力、省时的效果,以往的负弯矩钢绞线穿束最少都是2名工人站在梁面上面配合2-3名工人站在吊笼里面悬空穿束的,悬空穿束既不安全、又费时、费力,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穿束器最多需要三名工人就可以安全、高效的完成整个负弯矩钢绞线的穿束工作,且小巧轻便,操作简单、快捷,便于携带,方便施工,因此,该穿束工具性价比较高,具有极其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易于加工,所需构配件随处可采购,且制作成本低;
2)、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操作人员容易掌握,穿束效率高,便于推广应用;
3)、安全性高,基本无大的安全风险,避免投入大量的安全设施和费用;
4)、效益比对
传统的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钢绞线穿束方法最少需要5名工人来完成,一天最多可以穿30束的钢绞线,采用穿束器以后最多需要3名工人就可以完成穿束作业,一天最少完成50束。以一座三联十跨的大桥来计算共有14道湿接头720束钢绞线。传统穿束方法完成整座桥梁翼缘板下负弯矩钢绞线穿束作业需要96个工天,采用本实用新型穿束器以后只需要45个工天,可以节约113%的工天,而且工人不需要悬挂在翼缘板下面,无安全风险,经过对比分析,该方案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并且操作简单、快捷,零配件可在工地购买组装,对设备组件和操作人员要求低,便于施工,其最大优点在于安全、效率高,具有极其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之二;
图4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之三;
图5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之四;
图中:1-螺母卡套;2-传力杆;3-手柄;4-脚踏板;5-钢绞线卡入口;6-第一片梁;7-第二片梁;8-负弯矩管道;9-钢绞线;10-湿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钢绞线穿束器,如图1所示,包括与钢绞线卡固的螺母卡套1以及与螺母卡套固定的传力杆2,传力杆末端固定有手柄3,传力杆上、且位于螺母卡套与手柄之间固定有脚踏板4。螺母卡套1为一侧留有钢绞线卡入口5的半封闭结构。该简易穿束工具采用螺母为卡套,螺母内的螺纹经过打磨处理使其既可以达到卡的效果又不划伤钢绞线,脚踏板用钢板加工焊接在传力杆上,传力杆及手柄采用φ16的钢筋加工,所有零配件可在工地购买加工。
该工具的操作需在钢绞线下料的时候就标记出钢绞线的纵向中心位置,两名工作人员坐在湿接头(墩顶连续端)处,把螺母卡套卡在钢绞线上面,一个人负责拉手柄,一个人用脚负责推脚踏板,把钢绞线穿过第一片梁,(见图2、3),待钢绞线头可以从湿接头穿入第二片梁时(见图4),两名工作人员互换操作程序,拉的人员改为推,推的人员改为拉,(见图5)直到看到钢绞线定出的中心位置与湿接头中线重合时,钢绞线穿束完成。第三人负责调整钢绞线的顺适度,避免钢绞线穿束中出现一端下垂。
该工具在穿束的过程中钢绞线几乎与梁面平行,减少了钢绞线与波纹管的摩擦,把钢绞线的一端送入波纹管,用螺母卡套卡住钢绞线,两个人配合把钢绞线穿入第一片梁,待钢绞线另一端可以伸入第二片梁端时,穿入第二片梁体负弯矩波纹管,两名工人则改变操作程序,拉的改为推,推的改为拉,反方向把钢绞线穿入第二片梁体,钢绞线中线与湿接头中线重合时,钢绞线穿束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306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