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极性U形纳米陶瓷高效节能灯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29736.7 | 申请日: | 2012-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395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熊开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市圣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61/35 | 分类号: | H01J61/35;H01J61/36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刘述生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性 纳米 陶瓷 高效 节能 灯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具,尤其是涉及一种无极性U形纳米陶瓷高效节能灯管。
背景技术
现有的节能灯管在灯管上有的没有涂层、有的涂层细密度不够,反光和吸热性能不好,功率因素以及光通亮值偏低,或者电路设计上缺少宽压保护电路,灯管长时间使用会出现电源接头处被烧成暗红或暗黑,甚至温度过高产生火灾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极性U形纳米陶瓷高效节能灯管,通过在灯管外管的内壁一侧上进行纳米镀膜可以对灯管发出的光进行反射,使需要光的一侧光亮加强,并且可以吸收一部分灯管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所述外管进行蚀刻净化处理以增强透光性,比相同功率的普通节能灯节能58%。此外,该无极性U形纳米陶瓷高效节能灯管还设置有升压稳压电路和宽压保护电路,可以及时进行断电保护,避免灯管长时间工作时温度过高形成安全隐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无极性U形纳米陶瓷高效节能灯管,包括:2个电源接头、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和内管均为U形管结构,所述内管位于所述外管内部,所述电源接头位于所述内管的U形开口一端与所述内管连接,所述外管和内管的U形开口一端均封闭。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外管的内壁的一半圆周面积设置有纳米镀膜层,镀膜细密度高。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内管为陶瓷电极荧光灯管,采用高效三基色荧光粉,亮度高,显色性强。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2个电源接头处设置有宽压保护电路。
本实用新型无极性U形纳米陶瓷高效节能灯管外管内壁一侧上的纳米镀膜可以对灯管发出的光进行反射和吸热,宽压保护电路可以及时进行断电保护,避免灯管长时间工作时温度过高形成安全隐患,安全性好,发光效率高,节能环保,并且电源接头不限定哪一端为正极或负极,安装使用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无极性U形纳米陶瓷高效节能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电源接头,2、外管,3、内管,4、纳米镀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例示的目的,并不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无极性U形纳米陶瓷高效节能灯管包括:2个电源接头1、外管2和内管3,所述外管2和内管3均为U形管结构,所述内管3位于所述外管2内部,所述电源接头1位于所述内管3的U形开口一端与所述内管3连接,所述外管2和内管3的U形开口一端均封闭,所述外管进行蚀刻净化处理以增强透光性,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不需要抽真空没有压力差,运输过程中不会发生爆炸。本实用新型无极性纳米陶瓷高效消磁节能灯工作时,电源接头1联通外接220V电源,经过桥式整流变压后经升压稳压电路调节后输出165V-265V电压点亮所述内管3,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2的内壁的一半圆周面积设置有纳米镀膜层4,镀膜细密度高,通过纳米镀膜层4可以反射内管3所发出的光,使需要光的一侧光亮加强,并且可以吸收一部分灯管工作时产生的热量。
更进一步地,所述内管3为陶瓷电极荧光灯管,采用高效三基色荧光粉,亮度高,显色性强。
另外,所述2个电源接头1处设置有宽压保护电路,可以及时进行断电保护,避免灯管长时间工作时温度过高形成安全隐患,并延长使用寿命达到18000小时。
另外,所述2个电源接头1中的任一个均可为正极并且另一个为负极,2个电源接头1不限定哪一个为正极或负极,安装使用简单,不会出现安装错误。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无极性U形纳米陶瓷高效节能灯管具有安全性好、发光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和节能环保的优点,并且电源接头不限定哪一端为正极或负极,安装使用简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市圣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市圣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297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池壳和蓄电池
- 下一篇:基于NFC的公用水龙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