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高浓度氨氮水源水处理的双层过滤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427592.1 | 申请日: | 2012-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051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 发明(设计)人: | 孙楠;李岿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刘同恩 |
| 地址: | 15003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浓度 水源 水处理 双层 过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饮用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浓度氨氮水源水处理的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饮用水源大多受到氨氮污染,国内外对饮用水中的氨氮浓度有较严格的规定,我国《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把氨氮列为河流、湖泊水库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必测项目。我国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规定氨氮Ⅰ、Ⅱ、Ⅲ、V类标准限值分别是0.15mg/L、0.5mg/L、1.0mg/L、2.0mg/L;一般认为氨氮水质指标超过Ⅱ级标准限值的水源水,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而《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统计表明我国地表水氨氮污染平均在2mg/L以上,最高可达6~7mg/L,因此针对如此高浓度的氨氮水源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刻不容缓。
目前,沸石颗粒吸附氨氮法以其廉价、高效、占地小等特点越来越受人瞩目,大量研究表明附氨氮法在滤料与过滤装置方面仍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天然沸石孔道体系结构不规则、孔径小或孔容小,杂质矿物大量存在,且不易分离,纯度、稳定性都较差;合成或改性沸石是过滤分离的关键步骤之一,大量学者为此分别进行了化工合成沸石吸附氨氮的研究、粉煤灰合成沸石吸附氨氮研究、矿物改性吸附氨氮的研究以及矿物合成沸石吸附氨氮的研究。近年来,凹凸棒石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倍受人们的重视,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凹凸棒石具天然隧道孔结构,经碱溶液处理后可作为晶种,有利于沸石的合成,目前已有相应的专利报道:凹凸棒石通过高温(120℃~160℃)水热碱浸下合成方钠石(CN101066766A、CN101618880A)、丝光沸石(CN101066766A)、4A沸石(CN101066766A、CN101618880A、CN101817539A)、X型沸石(CN101337681A)、P型沸石(CN101618880A),但凹凸棒石合成的沸石粉末或颗粒在高浓度氨氮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2)因粉末滤料不宜放置在滤池中,而常以与高浓度氨氮水源水混合搅拌的形式吸附去除氨氮,致使污泥排放量大。(3)基于颗粒滤料的上向流滤池处理效果优于普通快滤池、虹吸滤池、“V”形滤池和下向流滤池,但上向流过滤装置的过滤速度不易大于5m/h时,否则过滤层上部的细小滤料即易流失;向上反冲洗的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凹凸棒石合成的沸石粉末或颗粒在高浓度氨氮水源水处理中应用的空白、粉末滤料过滤装置的使用具有局限性、上向流颗粒滤料过滤池的过滤速度受限与反冲洗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高浓度氨氮水源水处理的双层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包括钢罐体、底部进水管、滤板、侧壁出水管、第一格栅板、第二格栅板、顶部出水管、气水反冲洗管、排气管和数个滤管,滤板水平设置在钢罐体内腔的中部,滤板的端面上均布设有数个通水孔,每个通水孔的下方对应一个滤管,且滤管的上端与滤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滤管的下端为封闭端,所述滤管的管壁上设有数个微孔,且每个滤管的管壁外表面上缠绕有聚丙烯丝,侧壁出水管和气水反冲洗管对称设置在钢罐体的外侧壁上,侧壁出水管和气水反冲洗管均位于滤板的上方,且侧壁出水管高于气水反冲洗管,所述第一格栅板水平设置在钢罐体的内部,第一格栅板位于侧壁出水管的上方,第二格栅板设置在第一格栅板的上方,且第二格栅板与第一格栅板平行设置,顶部出水管设置在钢罐体的顶部外壁上,所述底部进水管和排气管均设置在钢罐体底部的外壁上,所述底部进水管、侧壁出水管、顶部出水管、气水反冲洗管和排气管上均安装有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农业大学,未经东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275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