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脑电源零功耗待机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24955.6 | 申请日: | 2012-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381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刘举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举柱 |
主分类号: | G06F1/32 | 分类号: | G06F1/32 |
代理公司: | 安徽信拓律师事务所 34117 | 代理人: | 娄尔玉 |
地址: | 2322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脑 电源 功耗 待机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脑电源零功耗待机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电脑普及率的大幅度提高,电脑在日常生活、办公、娱乐等方面随处可见,人们对电脑使用时的方便、快捷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公知的电脑电源及启动开关构造一般是由接线板上的电源按钮、电脑主机开关、重启按钮、显示器电源开关等四个部分单独构成。使用者要启动电脑,必须手动将接线板上的电源按钮、显示器电源开关按钮、电脑主机开关按钮依次打开,关机时应按相反的次序操作。使用者在电脑关机后应手动将接线板上的电源开关关掉,及时切断电源以节能。但很多时候,人们在不用电脑的时候会将电脑处于待机状态,其虽在待机情况下,但其电源依然正常工作,会产生电耗,这样不仅浪费了电能,也减少了电脑电源的适应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高一种结构简单,设计新颖的电脑电源零功耗待机电路。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脑电源零功耗待机电路,其特征在于:将22V电源连接在电脑电源的L1V1端子上,电脑电源的常开触点J1-1连接到电脑主板Power上,电脑电源的ATX电源主体的电源输出线连接到电脑主板上,AN1为电脑主机箱上开关机按钮开关,挡按下开关AN1,电池的3.6V电压通过AN1开关分为三路,一路经二极管D4连接电容C1,给电容C1充电,同时经电阻R2、电阻R3分压后连接到三极管Q1,使三极管Q1导通;一路同时给电容C2充电,同时经电阻R9连接到三极管Q4的基极,使三极管Q4导通;同时,另一路经二极管D2到电阻R4连接到三极管Q2的基极,同时,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6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此时当三极管Q1导通后,使三极管Q2导通,三极管Q2集电极输出高电平到光耦IC1的第脚,使光耦内部发光管发光,触发内部管道可控硅导通,220V电压经光耦IC1的4脚输出电压经电阻R7触发双向可控硅,三极管Q3导通,所述三极管Q3的3脚连接到ATX电源主体,输出220V电压使ATX电源主体输入端得电工作输出端输出5V开机电压,ATX电源主体的1端连接继电器J1,ATX电源主体输出的5V电压同时也给继电器J1供电,使继电器J1得电吸合,常开触点J1-1闭合,使电脑主机开机;
当AN1断开后,电容C2通过电阻R9到三极管Q4的基极放电,继电器J1保持吸合,是电脑正常启动开机,但电容C2电很快被放完,使三极管Q4截止,继电器J1不吸合,常开触点J1-1断开,完成一次性电脑启动开机;
当电脑正常开机后,ATX电源主体输出电脑主板上所需电压,ATX电源主体1端5V电压同时经二极管D5、电阻R8连接到二极管D2的负极,ATX电源主体2端输出的12V电压分两路,一路经二极管D1、电阻R1到3.6V电池的正极,给电池充电;另一路经二极管D3连接到电容C1的正极,这样就使三极管Q、Q2保持导通,光耦IC1保持得电工作,使三极管Q3双向可控硅保持导通,此时AN1按钮开关早已断开,但ATX电源主体仍保持通电工作,电脑保持正常工作状态。
当电脑关机后,ATX电源主体2端12V电压在电脑关机后会自动关闭,ATX电源主体2端无12V电压输出,此时电容C1将通过电阻R2、R3、三极管Q1的基极到发射极放电,使三极管Q1、Q2保持导通,光耦IC1、三极管Q3保持工作;当电容C1被放完电后,三极管Q1、Q2截止,光耦IC1因无电压而不工作,使三极管Q3双向可控硅截止,三极管Q3的3脚无220V电压输出,ATX电源主体失电而不工作,从而达到零耗待机,达到节约用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简单,电路设计新颖,在节约能源的情况下保证电脑正常待机,从而达到零功耗待机,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举柱,未经刘举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249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