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锭驱动轮盘假捻纺纱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18621.8 | 申请日: | 2012-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815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陈子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子瑜 |
主分类号: | D01H7/92 | 分类号: | D01H7/9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215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 轮盘 纺纱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纱设备领域,是环锭细纱机纺纱过程中附加假捻的装置,特别是采用轮盘为假捻元件以罗拉作单锭驱动的假捻纺纱装置。
背景技术
环锭细纱机纺纱过程中,通过在所纺纱条上附加假捻的方法来改善纺纱工艺条件和/或纱线性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了,在公开的技术中假捻装置都设置在前罗拉钳口到导纱钩之间的纺纱段内,机械式假捻的方法依据纱条假捻运动方式大致分为机械式中心摩擦驱动、轮盘表面摩擦滚动、双轮盘或轮盘组搓捻、双面皮带或皮带组搓捻、单接触段龙带表面摩擦滚动、双接触段龙带表面摩擦滚动等技术方案,这些方案中有的仅适于实验室应用,有的假捻结构复杂投资和/或运行成本较高,有的方案生产操作不便,因而,并不是都适于产业化应用。
上述采用单接触段龙带表面摩擦滚动假捻结构由1949年的US2590374美国专利公开,该结构在纺纱段设置一个循环的圆形龙带,龙带直线运动时,纱条在纱条与龙带之间的摩擦系数和包围角压力作用下产生滚动旋转,实现对纱条的假捻。
双接触段龙带表面摩擦滚动假捻结构于1996年由澳大利亚申请人公开,同族的中国专利申请号为97192676X,其是对US2590374美国专利结构原理的潜在利用。该结构在纺纱段设置一个循环的圆形龙带,作相反运动的两段龙带的正反面对应接触纺纱段纱条的正反面,并使纱条与龙带形成接触的包围角,圆形龙带直线运动时,纱条在纱条与龙带之间的摩擦系数和包围角压力作用下产生滚动旋转,实现对纱条的假捻。
轮盘表面摩擦滚动假捻结构由1949年的US2590374美国专利公开,其假捻元件由假捻轮盘构成,采用长轴联动驱动各锭位的蜗杆和蜗轮对传动,以回转的假捻轮盘外周或端面摩擦接触纱条,使纱条切向受力产生滚动旋转获得假捻。
上述几种假捻结构都需要设置专门的驱动机构和控制系统,驱动和控制假捻元件运动。在空间紧凑的细纱机车头和/或车尾设置附加的驱动机构影响到细纱机的原有设计,在每个锭位的纺纱段附加假捻元件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操作,甚至可能作出减少纺纱锭位或/和减少卷装容量等不利于生产效率的让步,不但投资运行成本高,而且影响生产管理和总体效益。特别是由1949年的US2590374美国专利公开的轮盘表面摩擦滚动假捻结构,需要在每个锭位纺纱段附加长轴、蜗杆和蜗轮及其固定支架,额外占用原本具有特定用途的纺纱空间,难以在现有细纱机上无让步地附加安装和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前罗拉作动力源的单锭驱动轮盘摩擦式假捻技术方案,其结构简单,传动合理,加装便利,操作方便,投资运行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方式为:
单锭驱动轮盘假捻纺纱装置,采用旋转轮盘作为假捻元件,旋转轮盘外周与纱条有一个假捻接触段,摩擦驱动纱条回转产生假捻,其特征在于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至少一个假捻轮盘,一个轮盘的外周与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压力接触,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表面摩擦驱动轮盘旋转,轮盘轴线与罗拉轴线之间呈一个夹角α,从前罗拉钳口输出的纱条至少与一个轮盘外周具有假捻接触段。
包围于轮盘外周上的纱条被轮盘摩擦带动使纱条绕自身轴心滚动,纱条从而获得假捻。
单轮盘单接触段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一个假捻轮盘,轮盘与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压力接触,摩擦驱动轮盘旋转,纱条与轮盘外周形成一个假捻接触段。
增大纱条与轮盘外周的接触角、增大假捻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采用两个旋转轮盘作为假捻元件成为双接触段假捻纺纱的装置:
双轮盘双接触段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两个假捻轮盘,两个轮盘外径相等、同轴且间隔一个距离,第一轮盘外周与前上罗拉或前下罗拉压力接触,摩擦驱动两个轮盘一起旋转,纱条先与第一轮盘外周形成第一个假捻接触段,再穿过两个轮盘之间的间隙与第二轮盘下游的外周形成第二个假捻接触段。
如果需要降低假捻捻系数这一工艺参数,则可采用不等径三轮盘双接触段或不等径双轮盘单接触段假捻纺纱的设计:
不等径三轮盘双接触段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驱动假捻纺纱的结构,在前罗拉钳口下游设置三个假捻轮盘,三个轮盘同轴,第二与第三轮盘外径相等且间隔一个距离,第一轮盘外径大于第二与第三轮盘,第一轮盘为旋转驱动轮,外周与前下罗拉或前上罗拉压力接触,摩擦驱动三个轮盘一起旋转,纱条先与第三轮盘或第二轮盘外周形成第一个假捻接触段,再穿过第二与第三轮盘之间的间隙与第二轮盘或第三轮盘下游的外周形成第二个假捻接触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子瑜,未经陈子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186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