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桶装水灌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18175.0 | 申请日: | 2012-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295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吴锡林;刘方城;郑司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7C3/30 | 分类号: | B67C3/30 |
代理公司: | 广州致信伟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3 | 代理人: | 伍嘉陵 |
地址: | 51053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桶装 灌装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灌装装置,特别是一种桶装水的灌装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桶装水灌装装置采用的是直线灌装的方式,即其仅有一条位于灌装阀下方的输送链,生产过程中,空水瓶先在该输送链的输送下逐渐进入位于灌装阀下方的灌装区域,当进入灌装区域的空水瓶的数量达到预定数量时,输送链暂停运行,灌装阀往暂停在灌装区域内的多个空水瓶灌装水,灌装完成后,输送链重新启动,将后续的空水瓶输往灌装区域以准备进行下一组空水瓶的灌装,同时,输送链将完成灌装的水瓶输送出去以进行后续的工序(如封盖),当下一组的空水瓶进入灌装区域,输送链再次暂停运行,灌装阀则往该组空水瓶灌装水,如此重复,实现桶装水的灌装生产。
但是,这种桶装水灌装机尚有不足之处,如,灌装前往灌装区域的进瓶、对灌装区域内的空水瓶的灌装、以及灌装完成后将水瓶输送出去均在一条输送链上完成,因此,从预定数量的一组空水瓶完全进入灌装区域之后到完成灌装的这一段时间,输送链是停止工作的,必须等灌装完成后,输送链才会重新往灌装区域输送空水瓶,这样,就会导致桶装水灌装装置在一组空水瓶完全进入灌装区域到灌装结束的这一段时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这就增加了桶装水灌装装置的生产周期,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另外,空水瓶停留在灌装区域中的位置完全由输送链来决定,即输送链停止运行时,空水瓶则随输送链的停止运行而停留并定位,而输送链在输送空水瓶的过程中,空水瓶往往会因输送链运行时的振动而相对输送链出现细小的滑动,因此,停留在灌装区域进行灌装的水瓶的瓶口可能会无法与灌装阀准确对中,而一旦水瓶的桶口与灌装阀无法准确对中,就会影响灌装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灌装效率更高的桶装水灌装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桶装水灌装装置,包括多个设置在机架上的灌装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在对应灌装阀的下方位置设有灌装平台,灌装平台的两侧设有与灌装平台并排的进瓶输送链和出瓶输送链,进瓶输送链的外侧设有将进瓶输送链上的水瓶推送到灌装平台的对应灌装阀下方位置的推瓶机构,所述的推瓶机构包括用于推瓶的推瓶板、以及用于驱动推瓶板将水瓶从进瓶输送链推向灌装平台的驱动装置,所述的推瓶板固定在驱动装置的伸缩杆上。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灌装阀下方的灌装平台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瓶输送链以及出瓶输送链,并在进瓶输送链的外侧设有可将进瓶输送链上的空瓶子推向灌装平台的推瓶机构,工作时,当由进瓶输送链输送到推瓶机构的推瓶区域中的空水瓶的数量达到预定数量时,推瓶机构的驱动装置(如气缸或者液压缸)工作,其伸缩杆向外伸出,驱动推瓶板将推瓶区域中的空水瓶从进瓶输送链推到灌装平台对应灌装阀的下方位置,以使灌装阀对该组空水瓶进行灌装,同时,伸缩杆回缩,进瓶输送链继续往推瓶区域输送一下组的空水瓶,当灌装平台上的一组水瓶完成灌装且推瓶区域的下一组空水瓶数理达到预定数量时,驱动装置的伸缩杆再次伸出,将进瓶输送链的推瓶区域中的空水瓶推到灌装平台以准备进行灌装,而灌装平台上已完成灌装的一组水瓶则在下一组空水瓶的推动下进入出瓶输送链,并由出瓶输送链输送出去,如此循环。显然,本实用新型可在一组水瓶在灌装平台进行灌装的同时,在进瓶输送链上进行一下组空瓶子的输送工作,使进、出输送链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大幅度提高了桶装水灌装装置的工作效率,降低桶装水的生产周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进瓶输送链输送空水瓶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推瓶机构将瓶子从进瓶输送链推到灌装平台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进瓶输送链输送下一组空水瓶的示意图。
图5是本明的进瓶输送链将下一组的空水瓶推到灌装平台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推瓶板推动空水瓶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181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