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指纹门锁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15516.9 | 申请日: | 2012-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314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廖倚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倚云 |
主分类号: | E05B49/00 | 分类号: | E05B49/00;E05B1/00;E05B65/12;E05B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振安创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5 | 代理人: | 姜林 |
地址: | 52832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指纹 门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配件,具体是一种汽车指纹门锁。
背景技术
为了打开锁闭装置,通常使用钥匙、按钮装置等,但是,使用钥匙的情况下,因管理者的疏忽会丢失钥匙,或者钥匙被他人盗用而打开锁闭装置。另外,按钮装置会存在经常被按压的部分因用户手指的盐度而易腐蚀或留下痕迹导致密码泄露,或者,当输入密码时密码可能容易暴露给他人的缺点。为了增强车辆的安全,指纹识别技术已经相当普及,常见的一般都设定于遥控车匙上,防止钥匙丢失致使的车辆失窃事件。司空见惯的汽车门把手上大都设置有门锁,类似此种设计的门锁部件仍大量存在,门把手上的锁孔的留存无疑给盗窃者提供了偷盗的机会,且门锁开启也不是很方便,所以,进一步增强汽车门锁防盗功能以及门锁开启的方便性已成为关注的话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生产加工、后期组装方便的汽车指纹门锁。
本实用新型用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汽车指纹门锁,包括安装在汽车门上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内侧面上设有容腔,容腔内安装有指纹感应器,所述的容腔表面安装有保护罩将指纹感应器封装在把手内。
所述的指纹感应器包括与控制系统电联的驱动板和指纹采集器,所述的指纹采集器凸出驱动板表面。
所述的保护罩上开设有通槽,所述的指纹采集器设置于该通槽内。
所述的保护罩四周设有扣钩,其安装到容腔内时扣钩与容腔侧壁的定位台扣合固定。
所述的保护罩上表面设有定位台,该定位台置于面罩的安装孔内后与把手固定。
所述的面罩上设有若干连接孔,固定螺栓穿过该连接孔后与把手螺接将其固定在容腔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提高市场竞争力。2)在汽车把手内侧面设置指纹采集器,当用户接触把手时自动识别用户指纹,实现开门功能,具有操作简便,不改变用户使用习惯等优点。3)指纹采集器隐藏在把手内壁,在保证把手外观完整的同时,还使得采集器不容易被外人发现,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指纹采集器与把手装配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中图指纹采集器与保护罩第一实施例装配图。
图3、4本实用新型中图指纹采集器与保护罩第二实施例装配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总装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进一步的说明。一种汽车指纹门锁,包括安装在汽车门上的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1内侧面上设有容腔2,容腔2内安装有指纹感应器,所述的容腔2表面安装有保护罩4将指纹感应器封装在把手内。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把手根据不同车型制造,以配合各种汽车使用。或直接在原装把手上加工出容腔2和布线槽后安装指纹感应器即可。
所述的指纹感应器包括与控制系统电联的驱动板3和指纹采集器31,驱动板的数据线穿过把手上的布线槽与汽车车门控制系统连接。
所述的指纹采集器31凸出驱动板3表面。
所述的保护罩4上开设有通槽41,所述的指纹采集器31设置于该通槽41内。
其中,指纹感应器与门把手的固定方式实施例一:所述的保护罩4四周设有扣钩42,其安装到容腔2内时扣钩42与容腔侧壁的定位台扣合固定。
其中,指纹感应器与门把手的固定方式实施例二:所述的保护罩4上表面设有定位台43,该定位台43置于面罩5的安装孔51内后与把手1固定。所述的面罩5上设有若干连接孔52,固定螺栓穿过该连接孔52后与把手螺接将其固定在容腔2表面,无论上述哪种实施方式,指纹采集器31均通过保护罩4上通槽41暴露在外。
工作原理:当用户伸手触摸把手时,必然会用手指抓握把手,此时手指与指纹采集器接触,控制系统将采集的指纹信息与系统内的信息进行对比,如果指纹信息吻合,则控制系统控制车门打开,如果不吻合,则作出相应的错误提示。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指纹采集器隐藏在把手内侧,所以不容易被外人发现,提高了安全性,同时由于操作方式为轻触式操作,使得开门更为舒适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倚云,未经廖倚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155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