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机绕组极性判别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414746.3 | 申请日: | 2012-08-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580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 发明(设计)人: | 吴庆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庆吉 | 
| 主分类号: | G01R31/06 | 分类号: | G01R31/06 |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孔敏 | 
| 地址: | 730060 甘肃省兰***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机 绕组 极性 判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机检查设备,具体是一种电动机绕组极性判别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动机的调试施工及维护检修中,经常需要对电动机的引线端极性进行正确的检测判断,以确保各绕组间连接的正确性。
目前施工现场常用的一种绕组极性检测方法是直流法,一般是两名测试人员相互配合,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电动机其中的一相绕组上接一块指针式万用表(或检流计),指针式万用表的档位选择直流电流(或电压)最低档,在电动机另一相绕组的两端加直流电压的同时,观察指针式万用表指针的偏转(正偏或者反偏)情况,来判断两个绕组的极性关系,依次确定两个绕组的极性,再通过交换试验相的办法来确定电动机所有绕组的极性。
现有的试验方法检测绕组极性虽然很简单,但是在用这种试验方法来做电动机绕组的极性试验时,由于电动机绕组间的等效变比(等于1)太小,在试验时指针式万用表的偏转角度非常小,有时甚至小到不容易被观察得到,因此检测效果不是很好;而且上述方法需要两人配合操作,一人操作电池组一人负责仪表,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因测试人员之间配合不熟练,造成绕组极性判断失误;在每次试验前还要核对试验用电池组的正负极性,而且电池组不好保存,在现场一般是放入工具包中移动,会经常造成电池组的正负极被误短接,而过早耗尽试验电池组的电能,造成材料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机绕组极性判别装置,可进一步节省人力,而且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强了试验操作时的可观测性,增加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也缩短电动机的试验时间,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一种电动机绕组极性判别装置,包括电池组、试验按钮、指针式万用表或检流计、联动按钮,其中电池组、试验按钮、A相绕组串联连接;所述联动按钮包括第一常闭触点、第二常闭触点、第一常开触点、第二常开触点,B相绕组的一端和第一常闭触点a1端分别接入指针式万用表或检流计的正表笔和负表笔,第一常闭触点a2端和第一常开触点a4端与C相绕组的一端连接,第二常闭触点b2端和第二常开触点b4端与C相绕组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常闭触点a1端通过第一导线与第二常开触点b3端连接,第一常开触点a3端通过第二导线与第二常闭触点b1端连接,第二常闭触点b1端与B相绕组的另一端连接。
如上所述的电动机绕组极性判别装置,所述电动机绕组极性判别装置还包括盒体,试验按钮、指针式万用表或检流计和联动按钮均安装在盒体上,电池组置于盒体内,电池组的负极引出线和指针式万用表或检流计的正表笔引出线以及和负表笔连接的第一常闭触点a2端的引出线使用大线夹,另一侧引向电动机绕组的引出线使用小线夹。
本实用新型整个试验过程由一人即可完成,从而可进一步节省人力;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强了试验操作时的可观测性,使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增加,同时也缩短了电动机的试验时间,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动机绕组极性判别装置内部的电路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动机绕组极性判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A相绕组,2-B相绕组,3-C相绕组,4-电池组,5-试验按钮,6-指针式万用表或检流计,7-联动按钮,8-第一导线,9-第二导线,10-盒体,11-试验线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考图1,所述电动机绕组极性判别装置包括电池组4、试验按钮5、指针式万用表或检流计6、联动按钮7,其中电池组4、试验按钮5、A相绕组1串联连接;所述联动按钮7包括第一常闭触点(a1、a2)、第二常闭触点(b1、b2)、第一常开触点(a3、a4)、第二常开触点(b3、b4)。
B相绕组2的一端和第一常闭触点a1端分别接入指针式万用表或检流计6的正表笔和负表笔,第一常闭触点a2端和第一常开触点a4端与C相绕组3的一端连接,第二常闭触点b2端和第二常开触点b4端与C相绕组3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常闭触点a1端通过第一导线8与第二常开触点b3端连接,第一常开触点a3端通过第二导线9与第二常闭触点b1端连接,第二常闭触点b1端与B相绕组2的另一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庆吉,未经吴庆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147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功率面光源用导光板
- 下一篇:一种发光均匀的LED面板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