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用水性隔音阻尼涂料的吸隔声声屏障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12450.8 | 申请日: | 2012-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889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彭若龙;胡钊;类成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8/00 | 分类号: | E01F8/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水性 隔音 阻尼 涂料 声声 屏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隔声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采用水性隔音阻尼涂料的吸隔声声屏障。
背景技术
国内外一系列的工程应用实例表明声屏障在降低交通噪声方面是经济有效的降噪工程设施,声屏障已大量用于城市高架和铁路干线上。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逐步渗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人士的重视。目前,在国内外经济发展大背景下,随着我国交通事业和环保事业的迅猛发展,作为交通噪声污染治理的主要技术手段的声屏障,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声屏障必须具备良好的隔声性能,对于金属结构的声屏障而言,其背板一般采用铝板或铁板。其中以高铁声屏障为例,为了获取良好的防腐蚀性能,其背板都是采用铝板。由于铝板密度较铁板低,而价格较铁板高,为了实现良好的隔声性能,就需要增加铝板的厚度,但这无疑会增加成本。现有高铁声屏障背板采用厚度为1.5mm的铝板,为了增大该结构的隔声效果,一般在铝板之前加一块FC板以保证隔声。但从实际安装来看,该FC板与铝合金框之间存在间隙,这无疑会大大降低FC板的隔声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隔声声屏障,尤其涉及一种采用水性隔音阻尼涂料的吸隔声声屏障,克服上述声屏障产品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采用水性隔音阻尼涂料的吸隔声声屏障,该声屏障从内到外依次由穿孔铝合金板、吸声材料层、空气腔、水性隔音涂料层及金属背板组合形成,其中,铝合金板紧贴在吸声材料层上,吸声材料层又紧贴在空气腔上,空气腔的又紧贴在水性隔音涂料层上,水性隔音涂料层紧贴在金属背板;组合形成一种多层吸隔声声屏障。
所述的水性隔音涂料层是涂覆在金属背板上的,水性隔音阻尼涂料采用喷涂施工复合到金属背板上的;金属背板为1-2mm厚的金属铝板,在金属背板上涂覆的水性隔音阻尼涂料干膜厚度为2-6mm。
所述的吸声材料层可为防水透声膜包裹吸声棉或者是共振吸声结构,以降低噪声;所述的空气腔使产品的吸声性能显著增强,铝背板涂覆水性隔音阻尼涂料阻挡声波通过并将声波反射回吸音棉层进行二次吸收,同时水性隔音阻尼涂料能衰减铝背板的振动,降低噪声二次辐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采用水性隔音阻尼涂料的吸隔声声屏障具有以下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现高铁声屏障采用的铝合金背板共振频率在可听声频率范围内(20Hz以上),因此在铝合金背板上涂覆水性阻尼涂料可以有效增大结构的阻尼,有效增大该结构在第一阶共振频率处的隔声效果。
测试结果表明,在1-2mm厚的铝合金背板涂覆2-6mm厚的水性隔音阻尼涂料后,可以有效降低结构的第一阶共振频率,从而扩大隔声的质量控制频率范围。
通过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描述的一种采用水性隔音阻尼涂料的吸隔声声屏障,具有不会形成缝隙以及低成本的特点。
测试结果表明,在1-2mm厚的铝合金背板涂覆干膜厚度为2-6mm厚的水性隔音阻尼涂料后,可以有效增加背板的质量,进一步增大隔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采用水性隔音阻尼涂料的吸隔声声屏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
1- 穿孔铝合金板;
2- 吸声材料层;
3- 空气腔;
4- 水性隔音阻尼涂料层;
5- 金属背板;
图2是未采用水性隔音阻尼涂料的吸隔声声屏障的表观隔声量;
图3是采用水性隔音阻尼涂料的吸隔声声屏障的表观隔声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出介绍。
实施例
参照图1所述的采用水性隔音阻尼涂料的吸隔声声屏障,该声屏障从内到外依次由穿孔铝合金板1、吸声材料层2、空气腔3、水性隔音涂料层4及金属背板5组合形成;其中,铝合金板1紧贴在吸声材料层2上,吸声材料层2又紧贴在空气腔3上,空气腔3的又紧贴在水性隔音涂料层4上,水性隔音涂料层4紧贴在金属背板5;组合形成一种多层吸隔声声屏障。
所述的水性隔音涂料层4是涂覆在金属背板5上的,水性隔音阻尼涂料4采用喷涂施工复合到金属背板5上的;金属背板5为1-2mm厚的金属铝板,在金属背板5上涂覆的水性隔音阻尼涂料干膜厚度为2-6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124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