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的铅酸蓄电池上盖及铅酸蓄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09125.6 | 申请日: | 2012-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369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孙庆;沙树勇;代云飞;吴战宇;周寿斌;朱明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4 | 分类号: | H01M2/0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25600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电池生产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上盖。
背景技术
容量不是特别大的(容量在200Ah以下)的铅酸蓄电池一般内部都是由3格、4格、6格单体等串联从而形成标称电压为6V、8V、12V的电池组合。由于此种电池组只在两端有正负极引出方式,而中间的单体全部在电池内部无任何引出载体,只能对整个电池组进行电压或内阻的测量,而无法对内部每个单体进行测量。因此其缺点是无法测量内部各单体从而不能非常有效地反映整个电池内部各个单体的性能。
鉴于铅酸蓄电池的传统设计方法存在上述缺点,人们也在想方设法能够测量到电池内部各单格的性能参数。其中一种方式是一方面对现有的单格间桥连的铅柱进行改进,使其长度增加能够穿出电池上盖,另一方面在现有的上盖的桥连槽上开出相应的孔以配全改进的铅柱能够伸出。这种做法可将串联的单格正负极完全从电池内部引出,达到测量各单格性能参数的目的。其优势在于未引进任何新的零部件,引出的极柱较粗,可以经受较大的均衡电流;但同时其带来的问题是,工序中的封口数量增加,以12V电池为例,传统电池只需正负极端子需要封口,封口数量为2个,而此种方式做出的电池除正负极端子外,另外5个桥连引出端仍需封口,封口数量达到7个,这样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和胶用量,同时封口越多,电池爬酸漏液的风险也越大,对电池的可靠性有不利影响。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铅酸蓄电池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铅酸蓄电池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靠并能满足测量铅酸电池内部各单体性能的改进的铅酸蓄电池上盖。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的铅酸蓄电池上盖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改进的铅酸蓄电池上盖,所述铅酸蓄电池内部具有单体,所述单体上设置有桥连铅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上盖与所述桥连铅柱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探针孔,所述探针孔内设置有探针,所述探针由针体和针帽组成,所述针体嵌入所述桥连铅柱。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的铅酸蓄电池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上盖的铅酸蓄电池可实现对内部单体的电压或是内阻的测量;另一方面与利用改进电池内部桥连的铅柱将其以类似正负极端子的方式引出作为测量载体的方法相比,此实用新型采用的是小直径的探针作为单体电压测量载体。此种设计优点在于:无须对桥连的铅柱进行改动,且对传统上盖的改动较小,探针孔很小,正常封胶操作即可实现探针孔处的密封,无须对探针孔进行类似引出端子的密封处理,简化了工艺操作,降低了作为电压内阻测量载体引出端的爬酸漏液的风险,从而提高电池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可靠并能满足测量铅酸电池内部各单体性能的铅酸蓄电池。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铅酸蓄电池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铅酸蓄电池,所述铅酸蓄电池包括电池上盖,所述电池上盖为上述的改进的铅酸蓄电池的电池上盖。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的铅酸蓄电池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上盖的铅酸蓄电池可实现对内部单体的电压或是内阻的测量;采用的是小直径的探针作为单体电压测量载体:无须对桥连的铅柱进行改动,且对传统上盖的改动较小,探针孔很小,正常封胶操作即可实现探针孔处的密封,无须对探针孔进行类似引出端子的密封处理,简化了工艺操作,降低了作为电压内阻测量载体引出端的爬酸漏液的风险,从而保证了电池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铅酸蓄电池上盖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铅酸蓄电池上盖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探针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铅酸蓄电池上盖与桥连铅柱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请参阅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的铅酸蓄电池上盖,其中没有探针孔,采用此铅酸蓄电池上盖无法实现对内部单体的电压或是内阻的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091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鱼鳞齿铣刀
- 下一篇:深孔钻孔机的持刀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