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盾构无障碍始发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408630.9 | 申请日: | 2012-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089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 发明(设计)人: | 朱玉明;刘军;胡嵩;孟庆龙;张润钊;耿益坤;王武京;高家瑞;杨森林;刘铮;刘乐天;张永军;李平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21D9/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4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盾构 障碍 始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盾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盾构无障碍始发装置,属于建筑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盾构法施工”是一种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隧道掘进施工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大量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城市地铁和大型城市排水隧道施工。我国近年来也开始在城市隧道施工中采用此顶技术,以替代原来落后的开槽明挖或浅埋暗挖法施工。
盾构始发是盾构法施工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盾构始发技术存在以下弊端:(1)端头井加固困难:目的是增加洞口处土体的稳定性,使桩(墙)体凿除后洞口土体不坍塌,加固范围一般为9m*6m。目前盾构端头井的加固一般具有如下几种方法,高压旋喷法、水泥土搅拌法、注浆加固法、冻结法、素桩(墙)法等,在浅埋情况下这些方法均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埋深较大的情况下,这些方法的效果很难保证,也就是说这些方法很难适应高水压、高土压及土质较硬的条件,特别是在北京的一些地区有时会遇见卵漂石、地下水。(2)凿除桩(墙)体困难,在凿除过程中是风险最大的阶段。前已述及,在洞门处由于有桩(墙)体支挡着其后的土体,一旦凿除桩体,土体暴露,端头地层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若土体性质较差或有地下水存在,则会使洞口土体坍塌,从而造成地表塌陷,严重的会引起人员伤亡事故;对于深埋情况,要凿除厚达近1.5m的临时支护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不仅难度大、工期长,而且风险更大。
因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盾构无障碍始发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稳定、使用方便且成本低的盾构无障碍始发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盾构无障碍始发装置,其包括端头井、钢套环、盾构机、玻璃纤维筋以及端头井围护结构;其中,所述端头井呈竖直设置;所述钢套环水平插入端头井内;所述盾构机收容于钢套环内;所述端头井围护结构位于端头井的一侧;所述玻璃纤维筋布置于端头井围护结构中而形成一玻璃纤维筋区。
本实用新型的盾构无障碍始发装置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玻璃纤维筋区的直径大于钢套环的直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盾构无障碍始发装置通过在盾构机上套设钢套环,在端头井围护结构上布置玻璃纤维筋,从而使盾构过程具有速度快、安全、成本低,不需要人工破除端头井围护结构钢筋混凝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极为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盾构无障碍始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盾构无障碍始发装置,其由端头井1、钢套环2、盾构机3、玻璃纤维筋4以及端头井围护结构5等几部分组成。
其中,所述端头井1呈竖直设置。所述钢套环2水平插入端头井1内。
所述盾构机3收容于钢套环2内。
所述端头井围护结构5位于端头井1的一侧。所述玻璃纤维筋4布置于端头井围护结构5中而形成一玻璃纤维筋区。所述玻璃纤维筋区的直径大于钢套环2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盾构无障碍始发装置设置原理如下:通过在盾构机3上套设钢套环2,在端头井围护结构5上布置玻璃纤维筋4,从而使盾构机易于盾构定位,且在不需要加固端头井1洞口处土体。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创作,凡在本创作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086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