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烟的改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08622.4 | 申请日: | 2012-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507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袁张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愉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4F47/00 | 分类号: | A24F4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国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6 | 代理人: | 陈永辉 |
地址: | 518103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烟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上升,人们都意识到烟草对于人们身体的危害,因此产生了电子烟,电子烟又名虚拟香烟、电子雾化器,它有着与香烟一样的外观,与香烟近似的味道,甚至比一般香烟的口味要多出很多,也像香烟一样能吸出烟、吸出味道跟感觉来。电子烟通常是将烟液经过雾化器雾化后供使用者使用,烟液在制作时,去除了尼古丁、焦油等危害身体的物质,消除了对于人们的危害,而且正因为烟液中没有了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人们抽电子烟后,烟瘾会逐渐的变小,因此电子烟有辅助戒烟的效果。
现有的电子烟,烟嘴部分设有一个圆孔,电子烟的烟雾都是通过烟嘴的中间的圆孔吸出,当抽烟者用力过大或者烟油过剩时,容易导致烟油直接通过烟嘴的圆孔吸入嘴中,使得嘴里会有异味,另外,现有的电子烟的烟嘴都是采用硅胶材料制成,对于有咬烟嘴嗜好的抽烟者来说,不习惯咬硬质的烟嘴,另一方面,采用硅胶材料制成的烟嘴,都具有一个烟嘴盖,当有咬烟嘴嗜好的抽烟者用力咬烟嘴时,烟嘴盖有蹦出到嘴里的可能性,所以对于有咬烟嘴嗜好的抽烟者来说,现在的电子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有效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有醋酸纤维过滤棉烟嘴的电子烟,此种电子烟对于有咬烟嘴嗜好的抽烟者来说,使用更为安全,还可防止烟油直接被吸入到嘴里。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圆管状的烟管,于所述烟管内部的首端至末端依次设有控制板组件、电池、雾化座、玻纤管以及密封圈,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玻纤管的直径方向上具有一贯穿的孔洞,所述孔洞内设有缠绕有发热丝的玻纤绳,且发热丝连接到上述雾化座上,所述烟管末端、密封圈的外侧设有一烟嘴,该烟嘴为醋酸纤维过滤棉烟嘴;
上述结构中,所述烟管首端盖置有一灯盖,该灯盖内设有指示灯,所述指示灯连接到控制板组件与电池上,并通过控制板组件进行控制;
上述结构中,所述玻纤管的孔洞处包裹有一层无纺棉布;
上述结构中,所述无纺棉布的外围包裹有一层吸油棉;
上述结构中,所述烟管上包裹有一层贴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一、本实用新型的烟嘴为醋酸纤维过滤棉烟嘴,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硅胶材料制成的烟嘴,本实用新型在外观上更像真烟;其二、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香烟烟民咬烟嘴习惯者不适应咬硬管电子烟的问题,让叼烟习惯者在抽电子烟时具有与抽香烟几乎相同的叼烟感觉;其三、烟嘴为醋酸纤维过滤棉,即使吸烟者抽烟时用力过大或烟油过剩时,烟嘴部分仍然可将烟油吸出,从而杜绝了烟油直接吸入嘴中的可能性;其四、对于习惯咬烟嘴的烟民,具有与吸真烟相同的感觉,并且相对于现有电子烟,不会出现烟嘴盖蹦出到嘴里的情况,使用也就更为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后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照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电子烟的改良结构,该电子烟包括圆管状的烟管10,烟管10上包裹有一层贴纸20,烟管10的长度与直径均模拟真烟进行制造,贴纸20的颜色也模拟真烟,以达到最好的仿真效果;烟管10首端盖置有一灯盖30,灯盖内设有一个指示灯(图中不可见),灯盖30内至烟管10末端依次设有控制板组件40、电池50、雾化座60、玻纤管70以及密封圈80,灯盖30内的指示灯连接到控制板组件40与电池50上,吸烟时,控制板组件40可控制指示灯发亮,模拟烟头的火光,以表明电子烟处于工作状态,不吸烟时,指示灯则不发亮。上述玻纤管70的直径方向上具有一个贯穿于玻纤管70的孔洞701,该孔洞701内设有缠绕有发热丝702的玻纤绳703,发热丝702连接到上述雾化座60上,孔洞701处包裹有一层无纺棉布704,无纺棉布704上包裹有一层吸油棉7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愉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愉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086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