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节温器安装孔的缸盖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01243.2 | 申请日: | 2012-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891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徐江涛;柯小松;刘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长源朗弘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24 | 分类号: | F02F1/24;F01P7/16 |
代理公司: | 襄阳中天信诚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8 | 代理人: | 帅玲 |
地址: | 101111 北京市通***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节温器 安装 缸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带节温器安装孔的缸盖。
背景技术
当前发动机普遍采用冷却液强制循环系统来保证发动机在比较稳定的温度下工作,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车用水泵来提高冷却液的压力,使其在整个发动机系统内做循环流动。
发动机的冷却水循环有两个闭环:大循环和小循环。大循环是指:当发动机冷却液升高到节温器开启设定的限值(例如88℃),节温器的主阀门全部开启,副阀门全部关闭,冷却液通过节温器流过散热器进行降温,最后回到水泵。小循环是指:当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还没有达到节温器开启设定的限值时,节温器的主阀门全部关闭,副阀门全部开启,冷却液通过缸体的水套和缸盖的水套吸收热量,最后回到水泵。在实现大,小循环的选择和温度控制上,节温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的节温器大多为整体式结构的节温器,分为机械式和电子式。虽然整体式结构的节温器结构可以满足节温器的功能要求,但是存在如下弊端。
1、独立安装节温器的发动机整机尺寸较大。大部分独立安装的节温器都是在发动机的两侧,而且需要借助外部件才能实现功能,因而造成整机较宽。如果安装在两端面的话,导致整机太长。
2、独立安装节温器的发动机总体成本相对较高。由于独立安装节温器必须借助外部过渡件来实现,那么就需要增加额外的成本;其次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进行二次安装,即首先将过渡件安装到缸体上,再将节温器安装在过渡件上,造成安装件的增加;因而整个发动机造价要高出许多。
3、独立安装节温器的使用寿命短。由于在采用二次安装,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在工况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发动机震动较大时,容易造成安装螺栓脱落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节温器安装孔的缸盖,以实现提高发动机运行可靠性,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缸盖的两侧分布有进气侧面和排气侧面;缸盖的顶面上、靠近排气侧面铸有节温器安装孔,节温器安装孔与缸盖水套贯通,节温器安装孔周围对称分布有安装螺栓孔,节温器安装孔的底孔处铸有进水孔,节温器安装孔的底面处铸有主通孔,节温器安装孔的排气侧面方向处铸有旁通孔,主通孔、旁通孔分别与进水孔与相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由于采用集成式节温器安装孔设计,不需要再设计复杂的外部管路和过渡连接,直接在缸盖的顶面上进行安装,结构简单,发动机整机紧凑。
2、直接将节温器安装在缸盖顶面上,缸盖的节温器安装孔就相当于节温器的外壳,因而可以节约材料成本;除此之外,由于采用直接连接的方式,不需要中间的过渡件,也可以降低成本。
3、节温器同缸盖直接利用螺栓进行固定连接,整个节温器同缸盖连为一体,可靠性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顶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K-K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在缸盖的两侧分布有进气侧面1和排气侧面2;在缸盖的顶面3上、靠近排气侧面2铸有节温器安装孔4,节温器安装孔4通过内部铸造直接同缸盖水套贯通,在节温器安装孔4周围对称分布有三个安装螺栓孔5,用来安装节温器,在节温器安装孔4的底孔处铸有进水孔6,在节温器安装孔4的底面处铸有主通孔7,在节温器安装孔4的排气侧面方向处铸有旁通孔8,主通孔7、旁通孔8分别与进水孔6与相通。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小循环过程为:水套中的水通过与节温器安装孔4相通的水套进入进水孔6,通过节温器上的阀门来控制主阀门全部关闭,副阀门全部开启,使所有的冷却水通过旁通孔8流回水泵。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大循环过程为:水套中的水通过与节温器安装孔4相通的水套进入进水孔6,通过节温器上的阀门来控制主阀门全部开启,副阀门全部关闭,让所有的冷却水通过主通孔7流向外部散热器进行冷却,然后流回水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长源朗弘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长源朗弘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012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