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秤的秤重组改进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96963.4 | 申请日: | 2012-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935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骆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展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G21/00 | 分类号: | G01G21/00;G01G21/02;G01G2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董惠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秤 重组 改进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子秤的秤重组改进结构,尤指一种可令上、下支架及传感器分别与秤盘、底座及显示单元连接而形成一电子秤,并利用秤盘、上支架及传感器作为测重的使用,以使该秤重组可节省制作材料、降低制作成本、提升整体结构强度且具有极佳的测重准确性的电子秤的秤重组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现有电子秤的秤重组8(如图8与图9所示),其包含有一传感器81、一结合设于传感器81顶面811一侧的上支架82、及一结合设于传感器81底面812一侧的下支架83,该上、下支架82、83的一面上分别设有一可容纳传感器81的顶面811与底面812的置放区821、831,而各置放区821、831为一长方型的开口;藉此,可于使用时,利用上、下支架82、83及传感器81分别与秤盘、底座及显示单元(图中皆未示)连接而形成电子秤,并以秤盘、上支架82及传感器81作为测重之用。
然由于现有电子秤的秤重组8上、下支架82、83呈一平整面式的板状体,且该上、下支架82、83的置放区821、831为一长方型的开口,当该平整面式的上、下支架82、83开设有长方型大开口的置放区821、831时,将导致上、下支架82、83整体刚性结构的强度较弱,且当秤盘施力于上支架82时,亦因其四角的不当受力而使上支架82易产生变形甚至扭曲,连带影响传感器81的准确性,导致制作时的所须材料与成本增加,另由于该上、下支架82、83分别设于传感器81的顶面811与底面812,且以上下包覆状结合于传感器81外侧,除此并无其它可供防水的设计,造成防水效果不佳,于冲洗时所产生的污水易留渗于电子秤内,而使传感器81的使用寿命缩短且精准度变差。
为避免上述缺失持续存在,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子秤的秤重组改进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电子秤的秤重组改进结构,其可令上、下支架及传感器分别与秤盘、底座及显示单元连接而形成一电子秤,并利用秤盘、上支架及传感器作为测重的使用,以使该秤重组可节省制作材料、降低制作成本、提升整体结构强度且具有极佳的测重准确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子秤的秤重组改进结构,包含有一传感器;一套接于传感器一端的上支架;以及一套接于传感器另一端的下支架。
如上所述的电子秤的秤重组改进结构,其中,所述传感器的一端具有一活动端,另一端具有一固定端,而所述上支架套接于所述传感器的活动端,所述下支架套接于所述传感器的固定端。
如上所述的电子秤的秤重组改进结构,其中,所述上支架及下支架分别包括有一座体、设于所述座体上且套接于所述传感器一端的容置区、及多个由所述座体外侧向外延伸的杆体。
如上所述的电子秤的秤重组改进结构,其中,各所述座体一面上分别设有与所述容置区连通的凹陷区,各所述凹陷区内分别具有多个将所述传感器两端对应锁固于各所述容置区内的固定元件,且各所述凹陷区上分别封闭有一止挡部。
如上所述的电子秤的秤重组改进结构,其中,各所述止挡部分别包括有一板体、设于所述板体与所述凹陷区间的防水垫圈、及多个分别将各所述板体锁固于各所述座体上的固定元件。
如上所述的电子秤的秤重组改进结构,其中,所述上支架及下支架的座体上分别具有一环设于各所述容置区开口周缘的延伸部,并于各所述座体间设置有一包覆传感器的防水套管,且所述防水套管的两端分别套接于各所述延伸部上。
如上所述的电子秤的秤重组改进结构,其中,所述防水套管为可挠式软管。
如上所述的电子秤的秤重组改进结构,其中,所述防水套管的两端分别以一束紧部与各所述延伸部固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子秤的秤重组改进结构确实有效改进现有技术的缺失,可令上、下支架及传感器分别与秤盘、底座及显示单元连接而形成一电子秤,并利用秤盘、上支架及传感器作为测重的使用,以使该秤重组可节省制作材料、降低制作成本、提升整体结构强度且具有极佳的测重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状态示意图。
图8为现有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9为现有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主要元件标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展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展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969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