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治疗骨伤病的外骨骼夹板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396686.7 | 申请日: | 2012-08-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921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 发明(设计)人: | 孙雁群;范作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雁群 |
| 主分类号: | A61F5/058 | 分类号: | A61F5/058 |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小虹 |
| 地址: | 241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治疗 伤病 骨骼 夹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医疗器械,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骨伤病的外骨骼夹板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外固定治疗领域,用于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等骨伤病的外固定治疗器具有:天然材料夹板,石膏、塑酯绷带和用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的定型外固定支具、矫形器等,这些器具又分为非弹性固定类和弹性固定类。石膏绷带及其替代品、外固定支具等属于非弹性固定类,不具有弹性固定功能,在外固定后易出现患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骨折迟愈合和不愈合等并发症。而采用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治疗是中医特色,弹性固定是其精髓,延续骨重建定律,其优点诸多,在一定的外固定治疗范围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骨科工作者以科学的态度对中医小夹板外固定方式进行整理发掘,其目的是推动小夹板外固定法的发展,但没有长足的进步,仅产生了对小夹板外固定技术的定性描述;小夹板外固定依据了液体不可压缩的原理,在外固定过程中可以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外固定体系由约束力、效应力、杠杆力等构成,具有轴向持骨,横向固定,用外部杠杆以三点挤压、对相挤压的方式对应内部杠杆变化等功效。近年来通过对小夹板局部外固定的生物力学机制性研究揭示,弹性固定为小夹板外固定体系所特有,因而小夹板外固定法符合骨重建定律。经研究分析,这些小夹板外固定体系的特性与外骨骼构型、概念有相似之处,存在着相融合的前提,小夹板体系的环绕外固定模式是智能化的基础,其固有的应力无遮挡,非功能替代效应为全能动性提供了条件。
但是目前通用的小夹板外固定体系仍沿用古老的手工制板加以简单的捆扎外固定模式,这种结构的夹板装置材料力学性质不稳定,外固定操作无标准可依,松则无固定作用,紧则产生压迫症状,滯留于定性描述和经验医学阶段。可以说目前所有的外固定器具均存在着不同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基本处于原始状态,与现代科技脱节,无法满足现代医学治疗的需求。
鉴于以上所述,在医疗器械领域需要一种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型的外固定体系,以解决局部外固定治疗所存在的难题,通过研究外骨骼的保护和支持作用,刺激机体的自然复原力,发挥组织代偿功能等概念、构型,借助于小夹板固定的优点,和中医小夹板弹性外固定功能、结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运用,以制造现代化的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体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骨伤病的外骨骼夹板装置,该外骨骼夹板装置能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小夹板有机结合,要更加符合现代医学科学对治疗骨伤病的外固定力学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治疗骨伤病的外骨骼夹板装置,其包括小夹板外固定机构和夹持机构,小夹板外固定机构包裹在人体受损肢体的外侧,夹持机构夹持在与该受损肢体连接的健康肢体上,小夹板外固定机构并与夹持机构在健康肢体和受损肢体之间的关节处为转动连接。
所述小夹板外固定机构包括多根夹板和将夹板绑缚在所述受损肢体上的束带,所述夹板包括外壳板和层叠在外壳板上的柔性内衬,在外壳板上设有沿外壳板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件,该支撑件上设有多个相平行设置的横断面为弧形的储气腔体,储气腔体相连接形成的支撑件的横断面呈桥拱形。
所述柔性内衬包括气垫层和棉毡层,气垫层层叠在所述外壳板上,棉毡层层叠在气垫层上,所述气垫层由多根交叉排列的弹性体隔板相连接形成,且在气垫层内形成多个小储气腔体,小储气腔体与所述支撑件上的储气腔体通过气管相通。
所述棉毡层与所述受损肢体接触的表面设有沿所述外壳板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通气凹槽,在所述气垫层和棉毡层之间设有压电传感器。
在所述小夹板外固定机构中,所述束带具有多根,相应束带在所述夹板的多个位置处将夹板绑缚在所述受损肢体上,对应绑缚位置处,在其中一根夹板的外壳板上设有束带主控制件,在其余各夹板的外壳板上均设有束带副控制件,束带一端固定在束带主控制件上,另一端依次穿过各夹板上的束带副控制件直至在束带主控制件的拉环上系紧。
所述束带主控制件上设有拉、压力监测器和报警器。
所述束带副控制件为矩形块状结构,束带副控制件上设有供所述束带通过的通道,在束带副控制件的通道的一侧的内壁上设有多个横置的柱状储气腔体,并分为两层,且两层的柱状储气腔体之间为交叉布置,该柱状储气腔体的长度方向并与所述束带的移动方向相垂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雁群,未经孙雁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966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耕地旋切机
- 下一篇:一种利用LTE技术的射频识别标签装置和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