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干烧电热杯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93112.4 | 申请日: | 2012-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988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熊铭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宇峰厨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2 | 分类号: | A47J27/02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天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19 | 代理人: | 张文忠 |
地址: | 315481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干烧 电热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杯,具体地说是一种防干烧电热杯体结构。
背景技术
电热杯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电器用具,它主要是利用电发热组件将杯体加热,然后通过杯体将杯体中的食物煮熟或加热。现有技术中,电热杯普遍采用底面加热的方式,这种加热方式通常会造成杯体底面局部过热的现象,从而易导致食物受热不均。再则传统的电热杯因无保护元件,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出现干烧现象而导致食物糊锅或电热杯烧坏,从而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因此市场需要一种全新的产品来丰富当前的电热杯市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结构简单、外形美观且安全可靠的一种防干烧电热杯体结构。该电热杯体能有效防止杯体干烧和糊锅现象,并具有节能环保和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干烧电热杯体结构,包括不锈钢材料的杯体本体和用于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电加热组件,杯体本体由圆形不锈钢钢片一体冲压形成为底部具有下开口渐小式圆滑过渡腔的柱形加热腔和柱形主杯腔构成,电加热组件紧密盘绕在柱形加热腔的外表面上,并且柱形加热腔的外表面上安装有用于防止电加热组件干烧和过热的熔断体,柱形主杯腔的上沿口压制有向外翻折的环形护边。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柱形主杯腔外表面上的同一条垂直线上上下各焊接有一个用于固定把手的把手固定片,柱形加热腔的底面至少焊接有三个底座固定片。
上述的柱形主杯腔的上沿口压制有起集流作用的集流咀,该集流咀的位置与把手固定片的位置仰视图上逆时针相距180度。
上述的把手固定片的位置和熔断体的位置仰视图上顺时针相距20度至25度或逆时针相距20度至25度。
上述的电加热组件包括内管中穿设有电加热丝的电加热管和分别在电加热管两端引出的与电加热丝焊接相连的电加热丝引线,电加热丝引线上套装有具有定位作用的绝缘陶瓷管。
上述的电加热丝引线分为红色电加热丝引线和蓝色电加热丝引线,红色电加热丝引线和蓝色电加热丝引线的端头均电连接有插片,并且每一电连接处均包覆有热缩管。
上述的电加热组件焊接固定在柱形加热腔的外表面。
上述的把手固定片的位置和熔断体的位置仰视图上顺时针或逆时针均相距22度。
上述的电加热管的管口灌封有环氧树脂。
上述的电加热管的直径至少为5毫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杯体本体的底部为具有圆滑过渡腔的柱形加热腔,使本产品的外观呈上大下小的两圆柱形体的组合结构,电加热组件固定盘绕在柱形加热腔的外周面,改变了传统的杯体底面加热的方式为周面加热方式,使本产品加热更加均匀,效果更加理想,有效地防止了杯体底面易局部过热造成的糊锅现象。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安装有防止电加热组件干烧和过热的熔断体,进一步提高了本产品温度监测和控制能力,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外形美观,避免了以往将电加热组件放置在杯体内而造成的电加热组件易脏污、不易清洗的缺陷,其具有节能环保,食物受热均匀和产品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是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至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杯体本体1、柱形主杯腔11、圆滑过渡腔12、柱形加热腔13、环形护边14、集流咀15、电加热组件2、电加热管21、红色电加热丝引线22、蓝色电加热丝引线23、熔断体3、把手固定片4、底座固定片5、绝缘陶瓷管6、热缩管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宇峰厨具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宇峰厨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931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