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脱氮除磷生物反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88003.3 | 申请日: | 2012-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298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余波平;薛平;吴三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中水环境保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黄良宝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反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脱氮除磷生物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脱氮过程一般分为好氧硝化阶段和厌氧/缺氧反硝化阶段,在硝化阶段,污水中的NH4-N被微生物转化为NO2-和NO3-;在反硝化阶段,污水中的NO2-和NO3-被微生物转化为N2。生物除磷过程一般分为好氧超量吸磷阶段和厌氧释磷阶段。由此可知,污水的生物脱氮除磷过程需要好氧—厌氧/缺氧的交替环境。
为实现好氧—厌氧/缺氧的交替环境,现有的脱氮除磷生物反应装置多在装置中沿水体流动方向设置多个反应区,人为构建好氧、缺氧和厌氧环境。此种生物反应装置具有强化单元功能、脱氮除磷效果稳定的优点。但为了提高脱氮除磷的效果,往往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装置中重复设置多个好氧—厌氧/缺氧反应区,此种方式增加了装置的复杂性;另一种是采用回流设备使消化液及污泥回流循环,此种方式增加了设备的投资成本以及回流能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能耗小、结构简单且处理效果好的脱氮除磷生物反应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脱氮除磷生物反应装置,包括沿水体流动方向顺序设置的进水管、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沉淀区和出水管,所述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由各区区壁分隔,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由所述厌氧区的区壁下部伸入所述厌氧区内,所述厌氧区的区壁上部设有第一通水孔,所述第一通水孔连通所述厌氧区和所述缺氧区;所述缺氧区的区壁上沿高于所述第一通水孔,所述缺氧区的区壁下部设有第二通水孔;所述好氧区的区壁上沿高于所述缺氧区的区壁上沿,所述好氧区的区壁下部设有第三通水孔和第四通水孔,所述第三通水孔高于所述第二通水孔,所述第四通水孔低于所述第二通水孔,所述好氧区设有鼓风曝气装置,所述鼓风曝气装置设置在高于所述第四通水孔并低于所述第二通水孔的位置;所述沉淀区的区壁下部向好氧区一侧倾斜,并与所述第四通水孔的下边缘相连,所述沉淀区的上部与所述出水管相连。
优选地,所述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组成套筒状结构。
更有选地,所述第一通水孔、第二通水孔、第三通水孔和第四通水孔的数量均多于1个,沿各区区壁周长均布。
优选地,所述好氧区的底部设有潜污泵,所述潜污泵的出口与污泥管的一端相连,所述污泥管的另一端伸入厌氧区内。
优选地,所述好氧区的底部设有出泥管,所述出泥管的一端在所述好氧区内,另一端伸出生物反应装置并与控制器相连。
优选地,所述沉淀区的上部设有溢流堰。
优选地,所述厌氧区和所述缺氧区的底部设有液下搅拌器。
优选地,所述沉淀区的下部区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脱氮除磷生物反应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硝化液自回流:水体自缺氧区流入好氧区后,在鼓风曝气装置鼓入气体的提升作用下,一部分水体由缺氧区的区壁上沿回流至缺氧区,实现了硝化—反硝化的交替功能,使原水中的COD和氮得到有效分离,此回流过程不需使用回流设备,不但节省了投资费用,而且节省了维修费与电费,降低了运行成本;
2、污泥自回流:沉淀区下部区壁的倾斜设计可使流入沉淀区的污泥自动汇集并滑入好氧区,节省了污泥收集设备、刮泥设备和回流设备,降低了运行成本;
3、由于节省了一些设备,使得脱氮除磷的过程在能耗相对较低的状态下完成,符合国家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的政策;
4、相对于各反应区的并排设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套筒状结构再加上沿区壁周长均布的通水孔使得水体在各反应区之间流动的速度更快、混合更充分,从而提高了脱氮除磷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各部件名称:
1.厌氧区,2.缺氧区,3.好氧区,4.沉淀区,5.第一通水孔,6.第二通水孔,7.第三通水孔,8.第四通水孔,9.进气管,10.曝气管,11.管座,12.潜污泵,13.污泥管,14.出泥管,15.控制器,16.进水管,17.溢流堰,18.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中水环境保护有限公司,未经深圳中水环境保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880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