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口径浅水井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87201.8 | 申请日: | 2012-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181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明;刘春晶;曹文洪;王向东;成晨;鲁婧;刘卉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3B3/08 | 分类号: | E03B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地址: | 1000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口径 浅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口径浅水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水井是人们生活取水和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依据水井深度的不同,现有的水井可以分为深水井和浅水井两类;所谓深水井是指水井下端深至不透水层之下,用以获取深层地下水的水井,其深度通常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其口径通常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之间;所谓浅水井是指水井下端深至不透水层之上的水井,有井筒直径大于2米的大口径浅水井和井筒直径小于2米的小口径浅水井两种,由于大口径浅水井的井筒直径较大,因而能够比小口径浅水井汇聚更多的水源。深水井适用在深层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地区,由于其口径细小、井深在不透水层之下,需要专门的打井机械才能进行加工,因此建造深水井不仅建造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而且建造成本昂贵。浅水井适用在浅层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地区,其建造难度和建造成本均远低于深水井,小口径浅水井的建造难度和建造成本更是低于大口径浅水井,因此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广泛使用着小口径浅水井。
长期以来,在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因此这些地区的人们大多通过小口径浅水井来获取淡水;这些浅水井大多设置在低洼沟壑处,从而最大限度地汇集山涧泉水,以保证当地人们的用水需求。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气候条件逐渐恶化,这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偏少,山涧泉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水量锐减,进而使小口径浅水井的储水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人们集资建造了大口径浅水井,但是却遇到了如下的技术问题:
如图1所示,一般而言,这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地质结构由地表向下依次为黄土层1、含水砂土层2和不含水红土层3。现有技术条件下,大口径浅水井的井体下端通常会延伸至不含水红土层3之上,不含水红土层3表面的红土会由于井水的侵蚀而逐渐松散,松散后的红土会逐渐扩散到井水中;这些红土不仅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会不断淤积在泉水的出水口或上水管的进水口,造成物理拥堵;同时,现有大口径浅水井的井体的侧壁也会由于受到井水的侵蚀而发生塌陷,这些塌陷物也会不断淤积在泉水的出水口或上水管的进水口,造成物理拥堵;这些物理拥堵会逐渐扩大,进而使水井储水量和上水管的上水量逐渐减少,并最终导致了水井失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口径浅水井,能够为井壁提供稳定支撑,并且有效避免发生井壁坍塌事故,从而保证了出水的自然顺畅,并且延长了水井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大口径浅水井,包括:多根由井体上部伸入到井体底部的上水管4;
上水管4之间紧密靠拢,并且最外侧的上水管4与井壁之间紧密接触。
优选地,相应的上水管4之间紧密靠拢包括:上水管4之间直接紧贴;和/或,上水管4之间保持间距最短,并且使上水管4之间充满填充体5上水管4之间通过填充体5紧密靠拢;
所述最外侧的上水管4与井壁之间紧密接触包括:最外侧的上水管4直接紧贴井壁;和/或,最外侧的上水管4与井壁之间充满了填充体5,最外侧的上水管4通过填充体5与井壁紧密接触。
优选地,多根上水管4紧密靠拢从而共同构成了一个棱柱;位于棱柱侧棱位置的上水管4紧贴井壁设置。
优选地,井体底部设有滤水层;
该滤水层包括土工布过滤层6和粗砂过滤层7;所述的土工布过滤层6覆盖于井底;所述的粗砂过滤层7覆盖于土工布过滤层6之上;
上水管4的下端伸入到粗砂过滤层7的上方。
优选地,上水管4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通水孔8。
优选地,上水管4的管壁上所开设的通水孔8的开孔率为10%~20%。
优选地,上水管4的管壁上所开设的通水孔8的开孔率为15%。
优选地,相应的上水管4由至少两根短上水管拼接而成。
优选地,相应的短上水管为无砂混凝土滤水井管,其管长为600mm、其内直径为600mm、其壁厚为60mm。
优选地,还包括抽水装置;
抽水装置的进水管伸入到多根上水管4的任意一根之中,并且当该上水管4发生堵塞时,将抽水装置的进水管伸入到其他任意一根未堵塞的上水管4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872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干式煤气柜的固定式加压密封装置
- 下一篇:塑胶缠绕管道内置金属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