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易拔插头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87093.4 | 申请日: | 2012-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723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徐卫良;蒋雷;方孟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机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R13/633 | 分类号: | H01R13/633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翟羽;曾人泉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插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工用品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通过按钮和顶杆结构将插头在插座上向上顶起,从而比较容易地从插座中拔出的易拔插头。
背景技术
现在,随着计算机、办公电器和家用电器产品的增多,各个单位和家庭都会使用不少插头和插座。而且,出于安全的考虑,不少插头和插座使用的都是三眼插头和插座。在实际使用中有些插头与插座是相对固定的接插在一起的,而有些插头与插座出于需要则须经常地插拔。目前使用的三眼插头接插的是比较紧的,要实现单手拔出还是相当困难的,有时用双手拔出(需要用一只手按住插座,用另一只手拔出插头)也还要用较大的力气。这样,作为经常需要插拔的三眼插头在使用上就会不甚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三眼插头能单手拔出的问题,提供一种易拔插头,通过插头上的按钮和顶杆结构能将插头在插座上向上顶起,从而能用单手将三眼插头方便地从插座中拔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易拔插头,含有插座体、插座盖、紧固螺栓、中间铜插片、左侧铜插片、右侧铜插片,所述插座盖通过紧固螺栓连接在插座体上,所述插座体上设有电线连接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座体的上端(与插座盖之间)设有第一空腔,在所述第一空腔的下端设有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在所述第一空腔下端的两侧设有第一传递杆和第二传递杆,在所述第一空腔的两侧设有通孔,在所述通孔内设有按钮头延伸至第一空腔壁外的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在所述第二空腔内设置第一顶杆,所述第一顶杆上套接有第一弹簧;在所述第三空腔内设置第二顶杆,所述第二顶杆上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传递杆和第二传递杆呈“丁”字形结构,“丁”字形结构的底端连接在第一空腔下端一侧的插座体上,“丁”字形结构上端的一头顶在第一顶杆或第二顶杆的上端,“丁”字形结构上端的另一头顶在第一按钮或第二按钮的内侧。
进一步,在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的上端设有限位结构,在所述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的内侧端面设有限位结构。
本实用新型一种易拔插头的积极效果是:利用插头上的按钮和顶杆结构能将插头上的铜插片从插座中轻易地垂直拔出,无需再用一只手按住插座,用另一只手拔出插头,用单手即能拔出三眼插头;是一种结构新颖、使用方便也更安全的插头产品;能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和推广。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易拔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
1、插座体;2、插座盖;3、紧固螺栓;4、第一空腔;501、中间铜插片;
502、左侧铜插片;503、右侧铜插片;601、第二空腔;602、第三空腔;
701、第一顶杆;702、第二顶杆;801、第一弹簧;802、第二弹簧;
901、第一传递杆;902、第二传递杆;1001、第一按钮;1002、第二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介绍本实用新型一种易拔插头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需要指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案。
参见附图1。一种易拔插头,含有插座体1、插座盖2、紧固螺栓3、中间铜插片501、左侧铜插片502、右侧铜插片503,所述插座盖2通过紧固螺栓3连接在插座体1上,所述插座体1上设有电线连接端。上述结构件可采用现有技术制造和组装。
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中要注意的是:在所述插座体1的上端,即在插座体1上端与插座盖2下端之间,设置一个第一空腔4,再在所述第一空腔4的下端两侧,既在中间铜插片501与左侧铜插片502、中间铜插片501与右侧铜插片503之间的位置设置两个竖直的小空腔——第二空腔601和第三空腔602(图中未示);在所述第一空腔4下端的两侧角上设置第一传递杆901和第二传递杆902(图中未示);再在所述第一空腔4的两侧(插座体1的壁上)各设置一个通孔,在所述通孔内设置按钮头延伸至第一空腔4外的第一按钮1001和第二按钮1002。所述第一按钮1001和第二按钮1002可采用绝缘塑料制造,其内侧端面应有一定的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机学院,未经上海电机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870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锥形面摩擦式超越离合器
- 下一篇:新型轴向柱塞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