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压器耐压测试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84037.5 | 申请日: | 2012-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151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周俊;徐叔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科林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G01R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杨小双 |
地址: | 2393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压器 耐压 测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压器耐压测试设备。
背景技术
变压器是交换交变电压、电流和阻抗的器件,现用变压器一般由磁芯和线圈组成,为安装方便,线圈一般缠绕在骨架外,为保证良好的效果,且安装方便,骨架内设计出贯穿该骨架左右两端的通孔,磁芯设计为相互配合且对称的两组构件,安装时,分别使处于两组构件中部的中柱部分分别由骨架左右两端伸入,伸入后,两组构件上对应的端柱则相互靠近,并通过粘接上述对应的端柱的端部的方式将两组构件固定起来,而线圈的两端均设有接头,并分别由骨架两端引出,由于变压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承受很极高的电压,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变压器被击穿,很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安全事故,而现有技术中缺少可以快速以及高效测定变压器承压的检测设备,亟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变压器耐压测试设备,可以对变压器进行耐压测试,从而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变压器耐压测试设备,包含底座、高压发生器、报警器,所述底座上设置固定工装,所述固定工装上固定若干待检测变压器,所述底座上设置第一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带动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前端设置若干第一电极,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带动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前端设置若干第二电极,受所述第一动力装置之力,所述第一滑块带动所述第一电极接触所述变压器的电接头/磁芯,受所述第二动力装置之力,所述第二滑块带动所述第二电极接触所述变压器的磁芯/电接头,所述高压发生器可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产生高压,当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回路时,所述报警器报警。
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安装在所述固定工装正上方,并通过支架与所述底座固定。
所述固定工装上开设若干固定所述变压器的限位槽。
基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公开,本实用新型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以对变压器进行耐压测试,以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底座;2、第一动力装置;3、第二动力装置;4、高压发生器;5、变压器;6、第二滑块;61、第二电极;7、第一滑块;71、第一电极;8、固定工装;81、限位槽;9、报警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提出一种变压器耐压测试设备,包含底座1、高压发生器4、报警器9,底座1上设置固定工装8,固定工装8上固定若干待检测变压器5,底座1上设置第一动力装置2、第二动力装置3,第一动力装置2带动第一滑块7,第一滑块7前端设置若干第一电极71,第二动力装置3带动第二滑块6,第二滑块6前端设置若干第二电极61,受第一动力装置2之力,第一滑块7带动第一电极71接触变压器5的电接头,受第二动力装置3之力,第二滑块6带动第二电极61接触变压器5的磁芯,高压发生器4可在第一电极71与第二电极61之间产生高压,当第一电极71与第二电极61之间形成回路时,报警器9报警。第二动力装置3安装在固定工装8正上方,并通过支架11与底座1固定。固定工装8上开设若干固定变压器5的限位槽81。
工作过程中,首先将待检测的多个变压器5安置在固定工装8上,然后,通过第一动力装置2驱动第一滑块7,使第一滑块7前端的第一电极71接触变压器5的电接头,同时,通过第二动力装置3驱动第二滑块6,使第二电极6
1接触变压器5的磁芯,再由高压发生器4产生高压,如果该高压将电接头与磁芯之间的绝缘击穿,则报警器9报警,从而判断出变压器5耐压能力不够,为次品。
实施例1可以对变压器5的耐压性能进行测试,从而避免耐压性能不够的变压器5不至于流入市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科林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科林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840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