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火力发电厂水冷式机械除渣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83530.5 | 申请日: | 2012-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091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俞华;蔡渊;郑惠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F23J1/06 | 分类号: | F23J1/0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田洲 |
地址: | 710075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力发电厂 水冷 机械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煤粉锅炉等排渣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火力发电厂水冷式机械除渣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燃煤粉锅炉等排渣采用水冷式机械除渣系统时的热渣冷却大都采用有冷渣水溢流回收处理再利用的闭式循环运行方式,刮板捞渣机一直处于连续溢流状态,并保证捞渣机水槽体内混合物温度不大于60℃。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方式一:冷渣水闭式循环采用渣水冷却器进行冷却。刮板捞渣机的溢流水先溢流至缓冲水箱,由渣水循环水泵送至自动反冲洗过滤器和渣水冷却器,经冷却后再送至刮板捞渣机冷渣。这种方式的渣水冷却器一般采用板式或管式换热器,用电厂的循环水或闭式水作为冷却水。该方式主要问题是水箱偏小,水中含渣量较大,浮渣不易收集,造成换热器结垢和堵管严重,换热效率无法保证,运行维护量大,而换热器的冷却水量要求也较大,电耗较大。
方式二:冷渣水闭式循环采用机力冷却塔进行冷却。捞渣机的溢流水先溢流至溢流水池,由溢流水泵送至高效浓缩机,经高效浓缩机澄清后的排水由升压泵输送至机力冷却塔冷却后,再送回锅炉房作为刮板捞渣机的冷却水,循环利用。优点是耗水量较小,管线简单;主要缺点是设备较多,运行略显复杂,能耗高以及结垢等问题。
方式三:冷渣水闭式循环采用自然冷却方式。自然冷却方式依靠捞渣机关断门外侧水体自然蒸发、管道散热、排水沟散热和蒸发、浓缩机和水池散热和蒸发,以及损失水的补水达到热量平衡,该方式是方式二进一步简化的一种方式。
渣水混合物温度不大于60℃的要求来自引进技术,现阶段国内外均依据此边界条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火力发电厂水冷式机械除渣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火力发电厂水冷式机械除渣系统,包括捞渣机,捞渣机包括水平段和斜升段,水平段位于捞渣机的槽体内,斜升段伸出至槽体外;斜升段上方设有链条冲洗水阀门和冷却水补水阀;捞渣机水平段上槽体内的前、中、后部各设有一个液位计和一个温度计;捞渣机水平段远离斜升段的后部上方设有紧急补水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捞渣机水平段靠近斜升段的前部上方设有摄像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捞渣机为过渡渣斗结构的捞渣机或直插式水封板结构的捞渣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捞渣机为过渡渣斗结构的捞渣机,过渡渣斗顶部与锅炉炉膛连接处设有水封槽,水封槽内设于若干水封槽液位计,捞渣机包括根据水封槽液位计的高低液位信号给水封槽进行补水的电动补水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捞渣机为直插式水封板结构的捞渣机,直插式水封板直接插入捞渣机槽体中,直插式水封板上部设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捞渣机旁水平段两侧设置防溅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捞渣机旁侧设有收集捞渣机溢流水的溢流水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一种火力发电厂水冷式机械除渣系统,通过在捞渣机的水平段前、中、后部各设有一个液位计和一个温度计;采用渣水无溢流、维持水位运行方式,不再利用外部的渣水处理系统进行冷却。渣水温度突破常规系统规定的60℃上限,设定最高为80℃。随渣水温度升高,渣水蒸发速率增加,带走热量增加,热渣冷却达到能量守恒;通过定量补水,做到渣水的质量平衡,依靠自动监测控制技术控制渣水温度和液位,不使渣水外溢,渣水处于可控的自平衡状态。渣水温度出现超过80℃的事故状态时则打开紧急补水进行快速降温,溢流水在事故溢流水池中收集,待系统稳定后可回收利用。由于在捞渣机水平段两侧设置了防溅板,解决了捞渣机处于高水位落渣时高温渣水外溅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系统简化,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容易控制,没有了渣水处理系统,解决了水处理系统内结垢和积渣难以清理的问题,运行费用低,工程造价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针对过渡渣斗结构捞渣机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针对直插式水封板结构捞渣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未经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835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
- 下一篇:立磨磨辊新型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