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新型风力超倍发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77616.7 | 申请日: | 2012-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682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沈永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永林 |
主分类号: | F03D9/00 | 分类号: | F03D9/00;F03D1/02;F03D1/06;F03D1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陈扬 |
地址: | 2154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风力 发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电系统,具体是一种风力超倍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动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力动能,这就是风力发电。风力发电正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热潮,因为风力发电不需要使用燃料,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
风能其蕴量巨大,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kW,其中,陆地上风能储量约2.53亿kW,海上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约7.5亿kW,共计10亿kW。而2003年底全国电力装机约5.67亿kW。
由于当今全球所有的大中小风电机都是采用直流的自然气流推动斜圆叶面的风叶,使得风叶所受推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只能利用到风力推力的一半,同时角度也没有调到最佳角度,真正的推力最佳角度经本实用新型人反复实验的结果为45°-55°;而当今设计的风叶片其叶根粗圆,叶梢剑尖,其角度一般在25°-30°,没有按照实际出发。
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目前对风能的利用率还很低,如何提高风能的利用率是各国研究人员迫切需要攻克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幅提升风能利用率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全新型风力超倍发电系统。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新型风力超倍发电系统,包括风电架,在该风电架上部设有风叶平衡轴及转动总成,在所述的风叶平衡轴两端分别设有风叶轮,万向连接传动轴一端连接风叶平衡轴,另一端连接下部传动轴及变速箱或发电机,在所述的风电架上部设有风向标总成。
所述的风叶轮包括一组凹面式叶片,在凹面式叶片上连接杠杆式推杆,在所述的风叶轮外圆周上设有外加固连接圈,在中部设有内加固连接圈,在其圆心处设有叶轮孔,在凹面式叶片顶部设有蚌剑式回复减阻叶尖,凹面底部设有蚌剑式回复减阻叶背,在凹面式叶片内设有井字架和米字架。
万向连接传动轴两端分别设有齿轮包,通过所述的齿轮包连接风叶平衡轴,变速箱或发电机。
所述的齿轮包包括套装在万向连接传动轴两端的万向轴齿轮,以及分别套装在风叶平衡轴以及发电机连接轴上的齿轮,所述的万向轴齿轮与齿轮啮合。
所述的电机连接轴上设有一组轴承。
在所述的风电架上部设有齿轮罩盖。
在所述的万向连接传动轴上部设有360度转动轴承。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全新型风力超倍发电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一、由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独特,使得叶轮能够获得最大的风能利用率,大大降低了发电的成本,经反复实验和测试,本实用新型与现有风力发电机相比,能量转化率能提高16倍以上,同时经济效益相应地提升16倍以上;
二、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叶轮平衡轴、万向轴齿轮及下步的传动总轴其部件粗大牢固,不易损坏,可延长使用寿命,减少维修配件成本;
三、由于变速箱和发电机都安装在地面上,就无需吊装在风电架顶端,既可以节约吊运成本,降低安装难度,同时,一旦发电机发生故障也方便维修,不需要维修工爬到高空去维修,既节约人工也可增加安全性。本实用新型填补了国内外把变速箱及发电机安装在地面上的技术空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叶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全新型风力超倍发电系统,包括风电架1,该风电架1通过基础钢骨水泥墩固定在地面上,在所述的风电架1上部设有风向标7,可保持风轮始终对准风向以获得最大的功率。在所述的风电架1上部设有齿轮罩盖11,用于防止雨水浸入齿轮包,避免齿轮腐蚀。在该风电架1上部水平地设有风叶平衡轴2,如图2所示,在所述的风叶平衡轴2两端设有风叶轮3,所述的风叶轮3包括一组凹面式叶片301,在凹面式叶片301上连接杠杆式推杆302,在所述的风叶轮3外圆周上设有外加固连接圈303,在中部设有内加固连接圈304,在其中心处设有叶轮孔305,所述的叶轮孔305与风叶平衡轴2连接,使得风叶轮3与风叶平衡轴2联动。在凹面式叶片301顶部设有蚌剑式回复减阻叶尖306,凹面底部设有蚌剑式回复减阻叶背307,在凹面式叶片301内设有增阻增撞增牢固的井字架和米字架,用于增加叶片的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永林,未经沈永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776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