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低功耗电制冷冰箱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75926.5 | 申请日: | 2012-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096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周乐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乐喜 |
主分类号: | F25D19/00 | 分类号: | F25D19/00;F25D11/00 |
代理公司: | 江西省专利事务所 36100 | 代理人: | 胡里程 |
地址: | 332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耗 制冷 冰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功耗电制冷冰箱, 尤其是一种低功耗电制冷冰箱。
背景技术
冰箱的重要部件之一电温差制冷也称电制冷或半导体制冷等。这种制冷的效果取决于散热效率,因为制冷芯片其单片厚度仅为4mm。芯片接通电源后一面吸热而制冷、另一面因制冷而排热,即形成一面冷一面热,其原理如图一。因此,排热效果越好制冷的深度就越强,电温差制冷冰箱具体结构如图二。公知的电子冷藏箱也称电子半导体冰箱,虽然也是采用了热管技术做成的散热器。这种热管效率低的原因在于:不应将横向的热盘管做成水平方向,因为芯片在大量放热过程中会使存贮在热交换器内的工质气化,并且快速上升、同时将热量通过热管内壁和散热钢丝在自然空气对流下冷却,热管内的工质冷却后成为液态,回流到热交换器又气化,再源源不断将交换器的热量带走。由此可见,加快其液体回流频率是提高其散热能效的主要方式之一。公知的热管散热器由于是水平设计,没有坡度不形成落差,严重制约了液体回流,导至导体散热能力下降。这种散热器因其效率低,只有通过加长长度来增效,然而长度增长后必然要将几层盘管并联连接叠加在热交换器上,于是:增加了散热器体积,事实上更增大了整个冷藏箱的体积;因热管加长、焊接头多、故障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多;工艺复杂、安装繁琐;增加了生产成本;由于效率低、开机时间长,加重了使用运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功耗电制冷冰箱,该冰箱克服上述种种缺陷,采用了高效率、低成本、工艺简单的新型高效热管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低功耗电制冷冰箱,该低功耗电制冷冰箱包括箱体、制冷源、散热片盘管,该冷冰箱P.N制冷芯片为制冷源,散热片盘管的管状盘成S状,散热片盘管呈一定斜度,散热片盘管通过热交器与P.N制冷芯片的热面连接。P.N制冷器芯片采用双片叠加,第二片芯片的热面与第一片芯片的冷面连接。P.N制冷芯片基于散热器的高效所以才采用叠加,要不芯片产生的效果没法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降低生产成本;简化生产工艺;更适应高温环境使用, 更适应各类食品的要求,减少故障的机会;因盘管长度减少了二分之一,体积减小、外观简易、秀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低功耗电制冷冰箱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低功耗电制冷冰箱的P.N制冷芯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低功耗电制冷冰箱的盘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低功耗电制冷冰箱,该低功耗电制冷冰箱包括箱体1、制冷源2、散热片盘管3,该冷冰箱P.N制冷芯片2为制冷源,散热片盘管3的管状盘成S状,散热片盘管3呈一定斜度,散热片盘管3通过热交器4与P.N制冷芯片2的热面连接。P.N制冷器芯片2采用双片叠加,第二片芯片的热面与第一片芯片的冷面连接。
一种低功耗电制冷冰箱将散热片盘管3的管状不做成水平方向,而采用做成向回流方向有一定的坡度的倾斜姿态,这样就形成了自然落差,加快了冷却后的工质液体迅速回流,大大提高了回流频率、加速了传热能力、增强了制冷能效。使制冷效果提高后箱内温度极易下降,又在温控器的控制下缩短了开机时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因为散热能力的提高,我们又将原来的单片P.N制冷芯片2增加到双片叠加,可通过自动温控和为适应环境温度差异或根据所需食品要求调整,使原制冷温度由0~18℃增加到零下6~8℃,实现了电子冰箱的深冷化、突破了电子冷藏箱单一的保鲜功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冰箱。
本电子冰箱因采用了新型P.N新材料,尤其是设计了高效热管散热器技术,实现了全新的热交换方式,打破了旧的传统制冷模式(也包括公知的热管散热器),更在无压缩机的情况下利用新制式工作,达到了制冷目的。它的生产成本低、市场价格廉、运行费用低、生产厂家附价值高的二低一高一廉的双赢途径,在市场上一定占据很大的优势,同时它的新的模块式技术结构可大大减少售后服务中不必要的麻烦和返修所导致的维修费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乐喜,未经周乐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759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