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375076.9 | 申请日: | 2012-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994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 发明(设计)人: | 杜木伟;刘晨敏;刘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G1/00 | 分类号: | A61G1/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 地址: | 71006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作 楼梯 担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救援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
背景技术
我国每年发生的突发性灾难包括火灾、雪灾、地震、突发性事故等,都会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伤害,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如今,我国的救援担架种类繁多,式样新奇,但所具有的功能都很单一,特别是在一些火灾、地震现场,由于救援现场混乱,不方便行走,有些地方救援担架根本就到不了,也就无法及时实施救援,给我国目前的救援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制作及使用方便,实现成本低,使用安全性高,功能完备,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以及交叉设置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的多根主横梁和多根副横梁,所述主横梁上套装有能够绕所述主横梁转动的踏板,所述副横梁上开有盲孔,所述踏板的背面铰接有能够插入所述盲孔中的撑杆,所述踏板的背面固定连接有能够悬挂所述撑杆的挂钩和能够卡紧在所述副横梁上的卡扣。
上述的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横梁数量和副横梁的数量相等且均为5~10根,相应所述踏板的数量为5~10个。
上述的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副横梁上开有的盲孔的数量均为2~4个,每个所述踏板背面铰接的撑杆的数量与每根所述副横梁上开有的盲孔的数量相等且均为2~4根。
上述的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通过铰链铰接在所述踏板的背面。
上述的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的形状为半圆形。
上述的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的一侧侧边上沿所述踏板的纵向设置有用于套装在所述主横梁上的通孔。
上述的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第N根主横梁与第N根副横梁之间的距离S1的取值范围为第N根副横梁与第N+1根主横梁之间的距离S2的取值范围为其中,第N根主横梁、第N根副横梁和第N+1根主横梁依次相邻,N为自然数且不大于所述主横梁的数量,W为所述踏板的宽度且W的取值范围为20cm~30c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制作方便。
2、本实用新型经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实现担架与楼梯之间的转换,使用操作便捷。
3、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成本低,使用安全性高。
4、本实用新型可以将踏板放下用作担架,转运伤病员,当遇到一些人力到不了的地方时,可以将踏板背面的撑杆撑起,转换成楼梯,供人们爬行到目的地进行救援,在一些火灾、地震现场使用,在不方便行走的现场都能够及时实施救援,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
5、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制作及使用方便,实现成本低,使用安全性高,功能完备,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作担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作楼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除踏板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踏板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立柱; 2—第二立柱; 3—主横梁;
4—副横梁; 5—踏板; 6—盲孔;
7—撑杆; 8—挂钩; 9—卡扣;
10—铰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以及交叉设置在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之间的多根主横梁3和多根副横梁4,所述主横梁3上套装有能够绕所述主横梁3转动的踏板5,所述副横梁4上开有盲孔6,所述踏板5的背面铰接有能够插入所述盲孔6中的撑杆7,所述踏板5的背面固定连接有能够悬挂所述撑杆7的挂钩8和能够卡紧在所述副横梁4上的卡扣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750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