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PLC的连接器自动装配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72730.0 | 申请日: | 2012-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126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徐玉贤;程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新亚电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20 | 分类号: | H01R4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plc 连接器 自动 装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配机械设备,特别地,是一种用于装配PLC连接器的自动装配机。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一种在电气终端之间提供连接与分离功能的元件。无论是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军工领域,还是在通信、PC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连接器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连接器至少由胶芯和PIN针两部分组成。一般胶芯根据不同需要会有不同的外观尺寸,而PIN针起到传递信号的关键作用。为了使连接器在安装时方便固定,不易移位。连接器最外两根PIN针会有一个折角(行业内称之打K)。连接器的人工生产工艺流程是:PIN针进料——胶芯放基座——PIN针定位——PIN针打K——检验。首先,胶芯通过人工被放置在基座内,同时PIN针通过振动上料桶完成上料;然后工人手动控制压针机,完成PIN针的定位、压入。接着由工人将基座内的连接器在打K机上完成打K,最后通过品质控制人员(QC)完成对不良品的检测剔除。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正常需要四名工人完成,包括装基座、压PIN针、打K和QC。
随着连接器工业的迅速发展,连接器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已经成为连接器企业发展的关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PLC的连接器自动装配机,该基于PLC的连接器自动装配机能自动完成产品的加工检测, 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基于PLC的连接器自动装配机包括加工轨道,所述加工轨道头段端设置有进料机构和移位气缸,所述移位气缸上通过一控制所述移位气缸移动的移位电磁阀接入一供气装置,所述加工轨道中段设置有PIN针压入机构和PIN针打K机构,所述加工轨道上还设置有PIN针计数器、胶芯入位传感器和胶芯移位传感器,所述移位电磁阀、PIN针压入机构、PIN针打K机构和PIN针计数器、胶芯移位传感器、胶芯入位传感器与一PLC控制电路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进料机构包括进料槽,所述进料槽一端连接述加工轨道头段端的一侧,所述进料槽的另一端设置有将胶芯送入所述加工轨道的入位气缸,所述入位气缸通过一入位电磁阀接入所述供气装置,所述入位气缸上方设置有振动上料桶,所述入位电磁阀与所述PLC控制电路电连接。
作为优选,在所述进料槽的设置有所述入位气缸的一端设置有两个光纤传感器。
作为优选,所述振动上料桶的出料口的周围至少设置有一个控制胶芯进入进料槽的气嘴,所述气嘴通过一胶芯送料电磁阀与所述供气装置连接,所述送料电磁阀与所述PLC控制电路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PIN针计数器设置在所述PIN针压入机构和PIN针打K机构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PIN针压入机构和PIN针打K机构设置在同一机械结构内,所述机械结构通过同一电磁阀与所述供气装置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PIN针压入机构和PIN针打K机构上分别设置有举PIN传感器和压PIN传感器,所述举PIN传感器和压PIN传感器与所述PLC控制电路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PLC控制电路包括一数据显示输入设备。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基于PLC的连接器自动装配机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强、误检率低和人机交互友好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基于PLC的连接器自动装配机的进料槽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基于PLC的连接器自动装配机图1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基于PLC的连接器自动装配机图1实施例中的PIN针压入机构和PIN针打K机构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基于PLC的连接器自动装配机的PLC控制电路电气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基于PLC的连接器自动装配机的进料槽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基于PLC的连接器自动装配机图1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基于PLC的连接器自动装配机图1实施例中的PIN针压入机构和PIN针打K机构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基于PLC的连接器自动装配机的PLC控制电路电气连接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阐述,现将图1、图2、图3、图4作为同一个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新亚电通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新亚电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727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