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金属气垫喷射回收水上垃圾自动打捞船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71818.0 | 申请日: | 2012-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170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周锦鸿;吴干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锦鸿;吴干军 |
主分类号: | B63B35/32 | 分类号: | B63B35/32;E02B1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28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气垫 喷射 回收 水上 垃圾 自动 打捞 船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特别涉及一种金属气垫喷射回收水上垃圾自动打捞船舶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船舶的底部是密封的,在水面航行时要克服水的阻力,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船的吃水越深,航行时的阻力越大,这使得普通的船舶航速较慢,通常不超过30节。在此基础上,经过人们的不断努力,实用新型了气垫船,气垫船通过在船体两侧或底部设置充气垫,航行时在向气垫内充气,将船体升高贴近水面,利用两侧的翼刀进行稳定,大大减小了航行时水的阻力,船速可以提高到40~60节,但气垫船也存在致命的缺点,因需对气垫进行冲、放气,受发动机功率的影响,使得气垫船的载重量受到很大的限制,一般只能形成几百吨的载重,同时其能源消耗惊人,只能用于短途人员运输、军事运输等特殊场合使用;另外,船舶在航行时遇到水上垃圾时,只能采取船员手动打捞,然后进行打包,待运送到岸上时再进行处理,此种方法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且不能实现水上垃圾的分拣、压缩、破碎、打包等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平稳、航速快、航行阻力小、节能减排、造船成本低并且不受载重吨位限制,且能实现水上垃圾自动打捞的金属气垫喷射回收水上垃圾自动打捞船舶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金属气垫喷射回收水上垃圾自动打捞船舶结构,包括船体,所述船体上设有甲板,所述的船体舯部是由至少两个的独立平衡气舱组成,各气舱的底部为敞开口,在所述的船体舯部还设有相连接的喷嘴和气缸,所述喷嘴与各气舱紧配合;所述船体舯部还安装有高度以及角度可调节的垃圾打捞自动输送台,所述甲板上还安装依次相连的垃圾分拣机、压缩破碎机、打包机以及吊机,所述垃圾分拣机与所述垃圾打捞自动输送台相连。
优选的,所述垃圾打捞自动输送台包括依次相连的垃圾打捞器以及输送带。
优选的,所述的气舱底部敞开口平面位置比船体的底部水平线高。
优选的,还包括货舱,所述货舱位于所述甲板下端。
优选的,所述的船体的两边侧板向下延伸超过气舱的底部敞开口平面。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述优点:
1、彻底改变了现有船舶设计概念,提供了一种新的船舶设计技术。
2、采用下部敞开口的气舱承载设计,大大减少了船体重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大大减少船体底部与水的接触面积,降低水的粘滞阻力,降低能源消耗。
3、船体上移时,因多气舱结构中的空气对水具有吸附作用,使船体的稳定性好,安全、不易翻侧,能满足各种载重吨位的需要。
4、气舱承载的吃水浅,提速容易,航速快,航向浪小。
5、气缸的作用:在气缸内累积储存一定压力的气体。
6、喷嘴的作用:通过与气缸配合,气压和气流通过喷嘴喷射对船体产生向前推动作用;气压和气流通过喷嘴在船体底舯部的各带延伸的独立气舱回收,形成同步统一稳定的气垫层,对船体起到了稳定的气浮作用。
7、总之,喷射,其起到推动船体向前移动的作用。回收:其使船体的气舱产生饱和气垫层,产生船体气浮作用;气浮改变了船体的比重,有利于设备功率的利用,节能作用;增加了船体的物理滑动惯性,从而增加船体的滑动力,有利设备功率的利用,节能作用。即喷射、回收起到一气多作用的效果。
8、船体艏部设置可调高低、角度的垃圾打捞自动输送台,可方便对水上垃圾进行处理,并且通过在甲板首层上设置垃圾分拣机、压缩破碎机、打包机、吊机进行分拣、压缩、破碎、打包等工作,然后运送到甲板下设置货舱内。
在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船体舯部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一个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应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仅仅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锦鸿;吴干军,未经周锦鸿;吴干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718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智能电能表接线盒
- 下一篇:电源模块插拔机构